全球農作物基因僅在過去一百年內,就消失了約四分之三……
保護農作物基因已刻不容緩!
今天是世界農業新紀元的開端。聯合國《糧農植物遺傳資源國際公約》得到了55個國家的批準,從2004年6月29日起正式生效,成為全球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生效的第一部國際法。
《糧農植物遺傳資源國際公約》的宗旨是確保生物多樣性資源得到保護與分享,重點保護農作物基因這一農業發展基礎資源的多樣性,以促進世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條約的主要內容,成員國政府應當保護農民擁有的經驗和傳統,讓農民參與涉及植物基因的決策過程,確保他們能分享到保護植物基因帶來的利益。條約同時為此決定,建立一個“多邊資源及利益共享體系”,以提高國際合作研究和培育新作物品種的效率。這個國際多邊體系的設立不僅可促進成員國之間在作物基因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降低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成本,而且在促進對那些必須使用不同國家的作物基因才能培育的新物種的合作研究方面將發揮巨大作用。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雅克•迪烏夫在評價這一條約時說:“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未來人類食品供應的保障。這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他強調,條約是應全球作物基因資源日益損失嚴重的情況而制定的,加強對作物基因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實際上,幾千年以來,不同的社會都熱衷于通過基因改良來改變物種,以使其適應人們所處的環境條件。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已經持續改變了用于食物和農業的基因資源。現在農業生產中所用的基因盡管還有一部分是野生的,但大部分已是人工培育或改變后的基因。所有的物種,特別是那些野生物種為農業和食品生產的擴大和多樣化提供了巨大潛力。任何基因改良的成功,不論其實現是通過傳統方式還是生物技術手段,都取決于是否具有一個廣泛的基因資源基礎。這個基因資源基礎將使研究者有可能在其中發現他們所需要或要求的基因特性,從而獲得產量更高的、能夠抵抗各種壓力的物種。
大規模商品化農業的特點是有大面積的專業化生產區域,這些區域面積通常很大,往往有數千公頃,但是其中農作物的品種卻很少。這個特點導致了農業生產品種的單一性,但同時也破壞了基因的多樣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人類從事農業至今,共培育了約一萬種作物品種,但現在世界80%的人口,僅依靠稻米、小麥、玉米和土豆等12種作物品種為主食。目前,全球范圍內作物基因正快速減少,僅過去100年內,就消失了約3/4。
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條約聯絡官史密斯解釋說,很多因素導致作物基因的消失。他說:“氣候變遷、環境壓力、新病蟲害的出現,這些均威脅著植物基因多樣性。人類必須利用已有的基因培養出更好的作物。基因庫的縮小,就意味著人類生存機會的降低。”
目前,為了保護農作物基因多樣性,國際社會也采取了一些做法,其一是鼓勵小規模農業,借助小規模、多樣式和多品種的生產系統來保護農作物的基因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其二是對農民在保護基因多樣性方面發揮的作用給予經濟補償,迫使發達國家減少給予本國農民的補貼,并迫使其對發展中國家的小規模農業生產者提供幫助。
在《糧農植物遺傳資源國際公約》談判過程中,盡管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一些國家的主要顧慮之一,但是大多數國家還是本著為人類未來著想的宗旨達成了協議,并促成了條約的生效。現在人們期待著條約早日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