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近日宣布,他們培育出一種不產生朊蛋白的牛胚胎。由于這種蛋白質的變異會導致“瘋牛病”,所以,研究者認為這些胚胎發育成的牛很可能會免患“瘋牛病”。
無論是健康,還是患有“瘋牛病”的牛體內均產生朊蛋白。而病牛體內的朊蛋白發生了變異,并在牛腦部迅速擴散,造成協調性差、行為異常等問題,最終會導致病牛死亡。
據《自然》雜志網站3日報道,美日科學家為了徹底解決“瘋牛病”的問題,培育出了一種根本不產生朊蛋白的牛胚胎。他們首先從牛體細胞內提取了產生朊蛋白的基因序列,隨后用一個人造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插入該基因序列,阻止基因發揮正常功能。然后,他們將這段經過改造的基因序列重新注入牛體細胞內,再通過克隆技術培育出牛胚胎。目前,這些胚胎已經被植入母牛體內。研究人員稱,如果胚胎發育正常,免患瘋牛病的轉基因牛最早將于明年初誕生。當然,在牛犢誕生后,他們還要通過科學的手段,檢測其是否確定不會患上“瘋牛病”。
負責此項研究的科學家在接受該網站采訪時說,他們最終是想利用這種轉基因牛培育“克雅氏癥”,即通常所說的“人類瘋牛病”的抗體。
瘋牛病學名為“牛海綿狀腦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感染部位多為腦部、脊椎和眼。如果人類食用患病動物制成的產品,就有可能被感染,表現為“克雅氏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