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作物深刻影響農業發展
來源: 作者: 時間: 2009-03-09
3月2日,中國科學院發布《2009高技術發展報告》,2009年報告主題是“生物技術”。1983年世界首例轉基因植物的誕生,標志著人類用轉基因技術改良農作物的開始。1986年,美國批準轉基因作物進入田間試驗。1994年,美國Calgene公司培育的延熟保鮮轉基因番茄被批準商品化生產。十幾年來,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產業化在全球范圍內迅猛發展。據ISAAA的統計,2007年全球轉基因(主要為抗除草劑基因和抗蟲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143億公頃(17.15億畝,相當于我國全國的耕地面積),其中轉基因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的種植面積分別達到四種作物全球總面積的64%、43%、24%和20%。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達23個,包括12個發展中國家和11個發達國家。大量數據表明,轉基因農作物在提高產量、增加食品的營養價值、有效地控制了害蟲和雜草、保護土壤、大量減少農藥施用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和產糧大國,促進農業增產、保障糧食安全可謂重中之重。相對而言,農業生物技術是國內外差距較小的高技術領域,我國也是目前全球為數不多地擁有轉基因作物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之一。如果抓住現代農業發展的機遇,從高起點切入,我國完全有可能實現轉基因技術的創新和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由于對轉基因安全性問題認識不一,過去一段時間我國轉基因作物應用的審批速度放慢了。盡管生物技術研究成果累累,但10年來竟然沒有一個轉基因谷物品種獲準生產應用。此外,國外轉基因大豆的大量傾銷,使我國大豆生產陷于被動乃至受制于人的局面,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一個時期以來國內自主研發后勁的不足。還值得重視的是,我國是全球最早開發和應用轉基因作物的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曾多年處于世界第四位,但自2003年起退居第五位,2006年又降到第六位,竟落到印度之后。產業化速度滯后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突出矛盾。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黃大昉研究員在《2009高技術發展報告》撰文,建議改進轉基因安全管理,積極推進產業化進程;加大“轉基因生物育種”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力度;加強“產學研”結合,創新產業化機制;重視基礎研究,促進源頭創新;加強科普宣傳和輿論的正確引導。
上一篇 | 武漢中心城區退出畜禽養殖
下一篇 | 規模養殖蝶變的“呂梁探索”
一周熱點
- 2021-05-18上周美國大豆出口檢驗量增長,但是比去年同期減少25%
- 2021-05-18NOPA:4月份美國大豆壓榨量為436萬噸,低于預期
- 2021-05-182021年5月17日世界主要期貨收盤價格一覽表
- 2021-05-17玉米、豆粕價格高位盤整 下游飼料提價跟漲
- 2021-05-17關注:飼料企業上調價格背后的深層邏輯
- 2021-05-17交易所:截至5月12日,阿根廷大豆收獲完成70.6%
- 2021-05-17交易所:截至5月12日,阿根廷玉米收獲完成24.6%
- 2021-05-17韓國飼料協會從中糧集團買入6萬噸玉米,產地可選
- 2021-05-17NOPA壓榨報告前瞻:4月份大豆壓榨量預計環比降低5%以上
- 2021-05-17過去一周美國農業部累計報告對中國銷售510萬噸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