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人均口糧消費量已由1978年的225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139公斤,人均肉類消費量由1.2公斤上升到26.6公斤。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養殖業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其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9年的31%.2010年,我國肉類產量7925萬噸,連續21年居世界第一;禽蛋產量2765萬噸,連續26年居世界第一。而輝煌的另一面,我國每年因疫病造成畜禽死亡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38億元,重大動物疫病已成為制約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醫學研究證實,目前已知的200多種動物疫病中有70%以上會感染人。我國近年來發生的SARS、禽流感、豬鏈球菌病等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大都是由于動物重大疫病傳染所致。
——在被稱作“豬頭貴過唐僧肉”的今年上半年,6月份CPI增幅達6.4,對6月份價格總水平貢獻度為21.4%,有人幽默的說,是豬肉價格的快速上漲直接“拱”高了CPI指數。而幾乎所有專家在分析本輪豬肉價格上漲原因時,都毫無例外的肯定,疫病是最大的元兇。“如果豬病防控不住,豬肉價格誰也控制不了。”業內人士說。
由此可見,在今天,討論給動物看病的話題并不比給人看病的話題來得輕松。動物疫病能否有效防控、醫治,直接關系到我國動物農業的產品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產業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并直接影響到國人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
養殖與畜禽消費大省動物醫院力量不足
《疫情病害侵擾致豬少價高各地生豬供求嚴重失衡》《狗道主義大流行獸醫畢業生吃香》——從這兩則同出于今年7月的《羊城晚報》新聞標題,多少能看出些廣東這個養殖與畜禽消費大省目下“動物醫院”面臨的尷尬現狀來。
廣東向以畜牧業和漁業生產大省著稱。2009年畜牧水產的產值已經占農業總產值超過58%(全國約35%左右),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廣東全省家禽飼養量排名全國第二;生豬飼養量5848.16萬頭,出欄肉豬排名全國第六;飼料產量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水產養殖量達占全國水產養殖產量15%,居全國首位。
廣東不僅是個養殖大省,由于地處熱帶亞熱帶區域氣候高溫多濕,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面臨著野生動物和寵物等傳播媒介種類多、數量大、活動期長,病原類型可能多而復雜等因素。廣東也是動物產品主要流通集散地和第一消費大省,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是我國動物貿易的主要通道,國際貿易頻繁、各國人員往來頻繁,通過貿易傳入疫病風險加大。再加上居民有食用野生動物的弊好,使得動物疫病來源非常復雜。
然而與“大省”極不對稱的是,在廣東省內社會上真正能夠履行動物醫院功能的機構和部門卻顯得不足,總量加起來只有不到160個。因為過去主要由政府主理,檢測對象主要是種畜禽場驗收的檢測和政府強制性免疫疾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的免疫效果的跟蹤,承擔繁重的行政監測任務已顯超負荷,很難廣泛開展面向社會的診療服務。
當然,如果僅從表面數量上來看,廣東似乎并不缺少動物醫院。近幾年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養寵物的人也與日俱增,寵物數量的急劇增加,寵物經濟誘人的“錢”景拉動社會力量投入,仿佛一夜間在珠三角生出了一大批動物(寵物)醫院。據不完全統計,廣東寵物醫院目前已達1000—1200家,在廣州市德政北路的寵物店一條街,數百米的路段上,光寵物醫院就有10家。但這些專門為寵物提供醫療服務的(醫院)場所,并不關照其他畜禽的疫病,且普遍規模較小,診斷、檢測技術支撐嚴重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通報渠道,行業發展規劃都有待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省內一些涉農科研機構、高校憑借自身的人才、設備及科研優勢辦起的動物醫院,占位準確,補缺及時,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獸醫研究所動物醫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創新動物疫病遠程診療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今年4月,廣東省四會市大沙鎮某豬場購買了400頭仔豬,進舍后給豬接種了常規疫苗。5月底,仔豬全群發病,高熱、水樣稀糞灰綠或發黃,被當地獸醫診斷為高熱病,大量使用抗生素與治療高熱病的藥物。3天藥費達2萬多元,然而病情沒有得到控制,每天豬死亡率均在8%左右。情急之下,豬場負責人想到了省農科院獸醫所動物醫院遠程視頻診療系統在四會大沙的分中心。中心專家通過遠程視頻,指導分中心解剖了兩頭豬,分析內臟病變和臨床表現,初步診斷為典型的豬副傷寒,并根據其豬場的實際情況提供了治療方案。用藥后的第二天,豬群病情開始明顯好轉,死亡率降到2%,第三天,無死亡病例,疫病被成功控制。而這3天,病豬的藥費僅用了2000余元。
動物疫病遠程診療體系,是近年來廣東省農科院獸醫所動物醫院創新科技服務最精彩的一筆。該體系自2008年啟動建設以來,在廣東省信息直通車工程的支持下,以獸醫研究所的相關實驗室和部分臨床診療經驗豐富的專家為技術后盾,以“遠程網絡視頻”為技術服務平臺,集成臨床獸醫專家診斷技術、畜牧專家養殖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軟件技術于一體,建立動物疾病遠程診療服務新模式,通過語音和視頻進行遠程臨床剖檢指導、動物疾病視頻咨詢、在線動物疾病查詢及重大疫情通告等,在我國動物疫病防控系統中獨樹一幟,創新特色十分明顯。
該體系采取了網絡視頻、手機視頻、12396免費專家電話等服務模式,使得企業獸醫、養殖戶可以與本獸醫所的專家通過遠程語音和視頻方式,“面對面”互動交流,中心專家通過對剖檢各臟器表現出的典型病理變化和流行病學調查等,給予初步意見。通過獸醫研究所動物疫病診斷中心的實驗室檢測,做出快速準確的診斷。為此大大降低了診療成本,提高了診斷準確率。獸醫所還及時派出經驗豐富的專家巡回上門服務,幫助養殖場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及早做好疫病防控。
截至目前,該動物醫院已在粵東、粵西、粵北等省內養殖密集區的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獸醫站、養殖合作社、生產力促進中心、養殖企業、養殖場等建立了服務中心近30個,專家們通過“遠程視頻”為各地分院診療動物疾病病例數量達到6000余例;同時在各地分院分別舉辦了養殖專業技術講座,參加技術培訓的人數達到12600余人次。
動物疫病遠程診療體系的建設,通過遠程連線,在研究所動物醫院與行政管理部門、養殖企業、養殖戶之間架起橋梁,使基層獸醫、獸藥經銷商、養殖企業、養殖戶能遠距離、第一時間與獸醫所專家在線聯系,及時進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服務,提供獸藥合理使用、養殖技術咨詢、動物疾病預防等。同時,動物醫院還為政府提供省內各地動物傳染病的流行動態進行監測。這一創新模式的推出,為我國畜禽養殖服務業提供了農村信息化實施的樣板,切實為廣東省養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實實在在體現了該動物醫院“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的宗旨,在廣大用戶中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面向未來的現代動物醫院發展新模式
廣東農科院獸醫所動物醫院啟動動物疫病遠程診療體系建設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不是偶然的。獸醫所動物醫院擁有很好的技術依托平臺,包括研究所承擔建設的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動物重大疫病和人獸共患病公共研究平臺、廣東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獸醫公共衛生公共實驗室。研究所擁有專業技術人員80人,其中正高級技術人員9人,副高級9人,博導2人、博士17人、碩士38人。建有實驗大樓、診斷樓、公共儀器室、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動物醫院等科研場所面積近20000平方米,擁有先進科研儀器設備500余臺(套)。
多年來,獸醫所動物醫院始終密切關注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走集成創新之路,集成應用新技術包括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動物醫院技術服務水平,作了很多嘗試,如建設動物疫病集成診斷技術,建設診斷與檢測技術平臺;開發遠程診療技術,建設疫病防控服務平臺與網絡;研發動物疫病監測工作站,促進疫病檢測工作信息化;為獸藥連鎖經營提供技術支撐,推進獸藥GSP工作,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在不斷創新中賦予了現代動物醫院發展的新內涵。
在研究集成診斷技術,建設診斷與檢測技術平臺方面——
獸醫所動物醫院建設有規范的動物解剖室、血清學檢測室、核酸檢測室、病原分離與培養室、P2實驗室、動物病原微生物種質資源庫、遠程診療服務中心等。建立并開發應用的動物疫病診斷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學診斷、血清學診斷和分子生物學診斷。目前開展的檢測與監測項目40多項,包含豬病、雞病、犬貓疾病和水產病害多方面的檢測。
在聯合研發動物疫病監測工作站,促進疫病檢測工作信息化方面——
獸醫所動物醫院與廣州錦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動物疫病監測工作站,全面涵蓋國家所規定的各種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項目,特別是其所配置的自動血凝檢測儀,實現血凝、血凝抑制、正向間接血凝檢測的自動判讀,保存原始血凝圖像,自動分析、統計檢測結果等功能,使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體檢測等血凝或血凝抑制試驗標準化,同時實現了疫病檢測實驗室管理的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實驗室工作效能。
在為獸藥連鎖經營提供技術服務,推進獸藥GSP工作方面——
獸醫所動物醫院與與廣州楊明獸藥際獸藥交易城合作,通過連鎖遠程動物醫院建設帶動獸藥連鎖經營,計劃在省內建50家連鎖店超市,完善動物疫病診療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血清學、核酸檢測、藥物敏感性檢測與使用方案和綜合防控技術,形成安全獸藥生產供應→專門物流配送→專業應用服務“一條龍”的現代服務模式。
目前該經營模式已得到行政管理部門認可,并在廣東江門開平、臺山等地建立了連鎖店,取得了初步成功,實踐表明,此舉可大大推動新的獸藥GSP管理工作的實施。
曾幾何時,有人因看到我國基層獸醫隊伍人才極端匱乏而發出過“明天,誰給動物看病”的慨嘆。今天,當我們看到廣東農科院獸醫所動物醫院經過多年厚積薄發探索出的這條現代動物醫院發展的新路徑,我們可以欣慰地告訴未來:明天,我們將這樣給動物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