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還是"補心",有爭議
早在2009年,美國海蒂醫療中心的Tami L Bair醫生,在2009年美國心臟病協會科學大會上公布了一項研究,維生素D水平缺乏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死亡相關。
Bair和他的同事對超過2.7萬50歲以上、沒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老年人群,僅隨訪一年多的時間,他們發現維生素D水平很低的患者77%更容易引起死亡,45%的患者較容易發展為冠心病。維生素D水平缺乏的患者發展為心力衰竭的比例是正常水平人群的近兩倍。
最終的結果顯示D缺乏的高血壓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癥狀的幾率要比維生素D含量正常的高血壓患者高一倍。而在沒有高血壓的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則與心血管疾病癥狀之間沒有明顯聯系。
研究人員認為,維持維生素D的正常水平有助于防范心血管疾病的并發癥。
然而,另一種聲音則透露:維生素D過多會損傷心臟。2011年,美國心臟協會年會上提出的一項最新研究來看:維生素D過剩未必對心臟有利,反而甚至會給心臟帶來傷害。
過去,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營養成分一旦低了會對心臟造成傷害,但這項最新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維生素D超出正常水平的話反而有可能增加房顫發生的機會。
在猶他州的醫療中心開展的該項研究,參與人員多達132000例患者。研究人員發現當這些患者血液中維生素D的水平過高時,房顫出現的幾率也增加了2.5倍。
專家提醒:服用維生素一定要在安全范圍內
針對兩種說法,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張澍教授認說:"當人們通過補給獲取營養成分的時候,維生素D水平過高現象就會發生。因為消費者普遍認為從柜臺上購買的營養品是安全的,他們意識不到攝入過多的維生素D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張澍補充說:一個人體內維生素D的正常范圍在41至80微克每分升(毫微克/升)之間,而參與該項研究的患者體內維生素D的水平達到了100毫微克/升以上。"對于人體而言,任何種類的維生素、替代品均存在利弊。我們的目的是確定一安全的劑量范圍,這樣患者能明確多大劑量是有益于健康,多大劑量下具有一定的毒性。"
最后,張澍教授建議那些最近被診斷為房顫,并且正在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的患者一定要提醒自己的醫生,是否做一些檢測,來了解患者體內血液中營養物質的水平, 幫助分析產生房顫的原因。
---- 相關鏈接 ----
哪些人易缺乏維生素D
"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調劑體內鈣、磷代謝,維持血鈣和血磷的水平,從而維持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生長就發育。兒童缺乏維生素D,易發生佝僂病。"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張澍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張澍教授解釋說,人體內維生素D主要有兩個來源: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合成和飲食提供(食物和補充劑)。"許多類型的組織和細胞在體內都有維生素D受體,維生素D的活化性是受鈣和甲狀旁腺激素調控的。"對體內的一些系統炎癥標記物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兩者都具有潛在的下游影響。
維生素D缺乏的最高危險人群主要包括:缺乏陽光或者在陽光下遮蓋皮膚、深色皮膚、生活在高緯度地區、老年人(因為血液中有較少的維生素D的預兆因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外出的時間減少)、過度肥胖,以及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房顫,有何危害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發作沒有規律,很難預料發作和停止的時間。"張澍教授介紹道,房顫患者的心房則會呈現出一種快速而紊亂的顫動,無法進行正常、規則的收縮與舒張活動,會感覺心慌、氣短、胸悶、眩暈、呼吸不暢等。
張澍教授解釋說,老年人房顫的發病率高達10%,是僅次于高血壓、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如果發生心慌、胸悶和喘氣,脈搏忽快忽慢,有可能是患有房顫了, 在此基礎上, 晚上一躺下就會憋氣,雙腳浮腫,又經常沒有力氣和精神,有可能是房顫引起的心力衰竭,則為較嚴重的情況,需要馬上治療。
"目前,我國的房顫病人可能高達800萬,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時,房顫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大而增加。"張澍教授透露,房顫最大的危害是在心房內形成血栓,發生腦栓塞,從而導致腦中風與癡呆,嚴重危及生命。張澍強調,對老年人而言,房顫也是一種"三高"疾病,即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