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先前統計數據顯示,自2003年來,在15個國家和地區人感染禽流感確診病例總計586例,其中346例死亡病例。依據這一數據,世衛組織得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高達59%。
但美國芒特西奈醫學院病毒學家帕萊塞的團隊認為,這一數據“虛高”,實際致死率可能“低于1%”。之所以得出相距甚遠的不同結論數據,是因為帕萊塞團隊對計算分母的判定有著不同理解。
論文寫道,世衛組織統計的586例禽流感患者只是就醫確診的感染者,不包括一些居住在欠發達和偏遠地區而無法就醫的感染者,也不包括染病后因未出現明顯癥狀而沒有就醫的患者。
為甄別出這些未被計入分母的禽流感病毒感染者,帕萊塞的團隊調用先前20份醫療數據,以1.4萬人的血液樣本作分析,發現其中1%至2%的樣本呈現曾感染禽流感病毒的跡象。
研究小組借此判定實際感染病例數遠高于世衛組織統計數字,進而推算出人類感染禽流感的致死率遠低于世衛組織公布的數值。
但在流行病學界,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帕萊塞團隊的研究方法。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邁克爾·奧斯特霍爾姆說,論文把1997年香港禽流感暴發時的感染者也計算在分母內,但實際上,那一次疫情中的病毒毒株在基因上有別于隨后幾年出現的疫情毒株,“不應納入致死率計算”。
奧斯特霍爾姆主筆的一篇論文將于24日出版,這篇論文的結論數據與帕萊塞團隊大相徑庭,認為人感染禽流感致死率高達80%。
發表這篇論文的時機,在一些媒體看來,別有深意。
荷蘭和美國科研人員去年先后宣布培育出一種可在人際間傳播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變種毒株。由于擔心變種病毒流出實驗室后遭恐怖分子利用,兩家實驗室今年1月迫于外界壓力宣布暫停研究。
一些學界人士注意到,帕萊塞團隊上星期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已發表一篇相似論文,引用相同數據,傳遞相同觀點。作風嚴謹的《科學》雜志允許“一稿多投”實屬“不尋?!?。一名不愿公開姓名的流行病學專家認為,《科學》雜志之所以刊登這篇“二手”論文,或許是為了平抑學界對變種病毒可能從實驗室泄漏所產生的恐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