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會顫抖嗎?當然會,而且一旦抖起來,就意味著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河蟹顫抖病,對于一貫橫行的河蟹們來說,是個恐怖的疫病,不僅能迅速傳染,而且死亡率極高。
2008年,農業部新修訂的《一二三類動物疫病病種名錄》中,河蟹顫抖病正式列入其中。其實,從1998年開始,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王文教授就在研究河蟹為何會顫抖,2004年,她成為國際上發現螺原體一類的病原侵染水生動物的第一人。不過,雖然在實驗室里每天面對蝦蟹,16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文教授卻說,“因為不吃河蟹,一開始連怎么剝都不會。”
河蟹顫抖病
最早在江浙一帶發現
“河蟹顫抖病,這個名字是漁民們起的,流傳廣了,就成了學名。”16日,在南師大生物樓二樓的辦公室里,王教授先向記者介紹了這個怪病名的來源,她說,還有的地方,稱為“抖抖病”或者“上岸病”。
這些在外行人聽上去覺得挺可愛的名字,對于河蟹們來說,卻是噩夢。因為一旦出現顫抖或者上岸的癥狀,說明河蟹已經感染了無法醫治的致命病毒。
王教授介紹說,染病的河蟹先是不吃食,后來翻身肚皮朝上,“抖的時候就已經是晚期了。”她回憶說,最早得知“河蟹顫抖病”,是在1994年,那年她剛從細胞生物學專業,轉而研究水產養殖專業。
“這種病最先在江浙一帶發現,后來很快遍及全國。”因為江浙皖一帶是河蟹養殖的重點區域,所以當年很多重點養殖區都遭受了巨大損失,突然出現的疫情,讓專家們手足無措。
真正開始著手研究“顫抖病”,還有個插曲。“1998年中科院有個老師申請了這個研究項目,來找我幫忙。”當時,對方提供了5000元科研經費,王教授依靠這筆經費開始了研究。
螺原體病毒
只有頭發絲的1/350
“顫抖,是因為神經支配肌肉。”從這個思路出發,最早的研究是將發病的河蟹解剖,放到電子顯微鏡下開始尋找病原體。從確定方向,到最后尋找到致病“元兇”,這個過程花費了近10年。
王教授介紹說,夏天是河蟹生長快速期,也是顫抖病的發病期,因此取材只能在夏天進行。“光是取材,就花了3年時間。”王教授介紹說,在微生物學上有一個重要法則叫科赫氏法則,必須把病原體分離出來,看健康河蟹是否能感染,并且能再分離出病原體。
這個實驗在當時得到了成功!但是,在通過DNA基因來鑒定時,王文卻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之前只在植物和昆蟲身上存在的“螺原體”。“當時很驚訝,因為從來沒有人在水生動物體內發現過螺原體!”
螺原體有多大?小于0.2微米,這個概念如果用人的頭發絲來比較,人類的頭發平均直徑為70微米,也就是說螺原體只有頭發絲的1/350。
兔子血清
制成試劑免費發放
在一系列科學驗證得到證實之后,王文在國際期刊上發布了這一消息。這也奠定了她作為國際螺原體領域的權威專家,她作為唯一的亞洲專家,被邀請加入最新組閣的國際螺原體分類標準起草委員會。
“2004年發現螺原體,但是直到去年,這種病原才被正式命名。”16日,王文教授介紹說,最后國際認定的命名是“螺原體”和“螃蟹”的拉丁文組合。
從明確病原后,王文帶著她的團隊開始專攻研究如何防治。
“水產養殖業,對病害首先是預防,治療只能是輔助手段。”但是顫抖病發作時,河蟹就已經不進食了,因此喂食藥物也無從談起。一系列實驗之后,王教授將死病菌注射到兔子體內,并從兔子血液中提取了抗體。
目前,用兔子血清制成的試劑,已經陸續在南京周邊的河蟹養殖戶中投放。5月9日,中央電視臺《科技苑》欄目專題報道了王文教授取得的成果。“第二天,有外地養殖戶打來電話詢問,哪里能買到這種試劑盒,王老師回復是‘我們不賣,但是我們送’。”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孟慶國博士笑著介紹說,目前送出去的試劑盒有100多個。
文藝范女教授
能歌善舞還擅長國畫
冰箱里放著滿滿的試劑,地下室的水族箱養著實驗需要的蝦蟹……16日,在生物樓二樓實驗室里,記者發現大小約為30平方米的實驗室,有3位教授共同使用,各種儀器擺得滿滿當當。
“剛開始王老師沒有實驗室,河蟹顫抖病出了一點成績后,當年才在隨園校區有了個用廁所改造的小實驗室。”孟慶國是王文教授的博士生,畢業后留在實驗室任講師。談到王教授,孟慶國一語總結,“就是人好!”
學生生病她去看望,學生畢業她幫忙推薦,為了團隊氛圍,每個月都會組織實驗室聚餐。
王教授1957年出生于新疆。孟慶國介紹說,在一次實驗室聚餐時,曾見過王教授跳新疆舞。平時,王教授還特別喜歡運動,乒乓球、籃球等等,只要學校有教職工比賽,她一準兒參加。
這位從事科學研究的女教授,非常文藝范。“王老師很擅長國畫,有同事出國前,還問她討畫送給外國朋友。”孟慶國介紹,“有一次,王教授還說‘如果不做科研,更喜歡搞藝術。’”
團隊成員
實驗室里練出吃蟹速度
“我出生在新疆,以前從來不吃蝦蟹,剛開始在實驗室連解剖都不會!”16日采訪時,王教授笑著介紹說,后來為了研究河蟹,她回家請教愛人,才學會了怎么剝蟹。
提到這一段,孟慶國回憶說,“王老師最早看到螃蟹時,還奇怪怎么長得和蜘蛛一樣。”在2008年時,實驗室曾對江蘇省大部分重要螃蟹養殖區做了取樣調查,每個縣要求送檢30只河蟹,有時一天最多有10個縣來送檢,那些天,實驗室里全是螃蟹!“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解剖河蟹。”孟慶國笑著說,后來,大家吃螃蟹的速度都練出來的。不過,每次實驗室聚餐時,大家一般都不會點蝦蟹,“因為太貴了!”(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