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走生態立省之路,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探索建立生態發展激勵機制,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報告中,再次創造性地闡釋了廣東轉型升級與生態立省大業之間的密切關聯。
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廣東的水產養殖業也再結碩果,迸發出了新的活力。近日,廣東省財政廳和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聯合發布了《廣東省節地節水高質高效漁業示范園區建設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
根據該辦法,省財政將在全省扶持建設10個特色鮮明、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生產集約、規模適度、管理水平高、體現不同地區現代漁業發展方向的示范園區(下稱“示范園區”),每個園區投入建設資金600萬元,總投入6000萬元。
如此“給力”地推動示范園區不僅在省內尚屬首次,在全國也是開風氣之先。在這場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跨越式發展的浪潮之中,廣東漁業人再次走在了前面,踏上了一條“加快轉型升級之路”。
打破水產養殖缺水、缺地制約
長期以來,傳統漁業增長方式主要走資源依賴型的發展道路,然而,受資源環境硬約束影響,目前這種增長模式開始走入困境。我國水產養殖只有轉變傳統的增長方式,才能有效保障水產品的安全與穩定供給。一位漁業方面的資深學者向記者表示,水產養殖向節水節地生產的方向轉型升級已是一個全國性話題。據介紹,我國目前大部分地區水產養殖用水的質和量都難以滿足需求。有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將由現在的2300立方下降到1600立方,節水養殖方式的建立至關重要。
廣東作為水產養殖大省,2011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762.1萬噸,水產品總產值842億元,水產養殖面積達到57.4萬公頃。在走訪水產養殖基地的過程中,漁業專家表示,在珠三角和長三角一帶,池塘面積急劇下降,塘租火速上漲,單純依靠擴大養殖面積來增加產量已不是出路,建議廣東應率先開始提升水產養殖業的資源集約水平。
不僅如此,廣大消費者對水產品質和量的雙升要求也要求著水產養殖業自身要不斷提升。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魚塘現在的零散分布狀況,決定了大部分魚塘基礎條件落后,傳統養殖產量只有0.5~1.0kg/m3,生產效率偏低。而伴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水產動物疾病層出不窮,藥物濫用及殘留事件時有發生,這也令消費者面臨著巨大的健康風險。
全國水產養殖業的集約化、規范化建設可謂迫在眉睫。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水產養殖大省的廣東再次擔起了“排頭兵”的重任。
2009年,廣東省政府召開全省現代漁業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在全省建成一批標準化程度高、覆蓋面廣、產業承接與聚集能力強的現代漁業基地。2010年,廣東省政府召開全省淡水漁業工作會議,明確要重點實施淡水漁業基礎設施建設行動,充分挖掘宜漁水域生產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養殖水域產出率。
廣東省副省長劉昆在今年初召開的全省海洋與漁業工作會議上強調提出:漁業生產要在節地節水高質高效方面做文章,大力發展“碳匯漁業”。省海洋與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偉儀也在2011年全省海洋與漁業工作會議上指出,漁業工作要以現代漁業建設為抓手,突出“六個抓好和六個加快”,其中“抓好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建立現代漁業產業體系”被列為首要工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廣東省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的速度有目共睹。事實充分說明,廣東水產養殖效益的提升并不是依靠擴大養殖面積來實現。節水、節地、高質和高效生產方式的建設成為了廣東提升水產養殖效益的有力抓手。
發展節水、節地、高質、高效漁業
作為貫徹省黨代會精神的一項重要工作,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相關部門這一次又進一步明確了廣東水產養殖未來前進的方向: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與土地資源,大幅提高單位水體產量,提高養殖操作的自動化程度。
根據《管理辦法》顯示,2012年,廣東擬創建10個特色鮮明、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生產集約、規模適度、管理水平高的節地節水高質高效漁業示范園區。
據介紹,示范園區將按不同地區現代漁業發展的方向進行區分,分別為:“綠色健康漁業示范園區”、“稻魚生態漁業示范園區”、“工廠化高效養殖示范園區”和“沿海現代漁業示范園區”等,從而實現了因地制宜和統籌兼顧,從而切實將汪洋書記對“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方式”的要求落到實處。
據有關部門介紹,在不久的將來,全省將按生態、健康、集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創建一批規模大、標準高的示范園區,實施集中連片規模化開發、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這種節地、節水、高質和高效的漁業生產方式,可有效緩解漁業發展中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對全面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轉變漁業傳統增長方式,促進漁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及推進漁業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少業內人士紛紛表達了對示范園區建設未來的憧憬。
眼看,一場由廣東掀起的傳統漁業生產方式變革即將到來,通過充分發揮該項目的示范與輻射帶動作用,廣東必將引領全省乃至全國漁業走進低碳、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時代。
園區發展方向
一、綠色健康漁業示范園區
綠色健康漁業示范園區建設是利用我省內陸、山區良好生態環境,通過對示范基地的改造、配備先進設備,并建立標準化養殖制度,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模式,達到節地、節水、節能、低碳,促進內陸、山區漁業向現代漁業發展。綠色健康漁業示范園區的建設標準為500畝以上。
二、稻魚生態漁業示范園區
稻田養魚是國家確定的農業重點推廣技術之一。通過將水稻種植與稻田養魚有機結合,稻谷增產,魚蝦增收,明顯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漁業生產效益,為社會提供健康優質水產品。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生態養殖,結合當地基本農田改造和水利建設,扶持適合山區漁民的“稻田養魚”生態養殖模式。稻魚生態漁業示范園區建設標準為2000畝以上。
三、工廠化高效養殖示范園區
用現代先進工業設備裝備漁業,實現全工廠化養殖,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示范,全面應用仿生態養殖所需的先進適用配套設施,如封閉型全自動化循環流水設施、溫控設施等提高養殖機械化程度,實現養殖用水的零排放,無污染,達到設施完備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優質化、營銷品牌化、產業一體化的標準,推進全省傳統養殖業向高端產業化方向發展。工廠化高效養殖示范園區建設項目要求承擔單位建設一條具有1000立方米以上水體生產線的工廠化養殖車間。
四、沿海現代漁業示范園區
充分發揮我省沿海區域、經濟和人才優勢,選取連片規模較大且以一個獨立單位經營的養殖場,建立循環水處理的可控生態養殖區,配套進排水系統以及道路硬化、環境美化等基礎設施改造,實現養殖用水對公共海域零排放;引領我省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轉型升級,建成節能減排、優質高效和環境優美的沿海現代漁業示范園區。沿海現代漁業示范園區建設標準為面積在3000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