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養豬場“生態鏈”串起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一頭豬的主要污染物產生量相當于5—7個成年人的產生量,傳統養殖方式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愈加嚴重。在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關帝鎮大樹村滬川牧場,這里用“生態鏈”串起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豬糞循環一圈,既能肥田又能發電,成功實現了畜牧排泄物的“零”排放。
棘手豬糞成了自然生態肥
“如果不走生態養殖的路子,場里上萬頭豬每天產出的排泄物將是一個巨大的隱患。”綿陽市滬川牧場董事長趙義正介紹說,該牧場現已投入1000萬元建成了沼氣發電綜合利用處理系統,場里15000余頭豬的排泄物經過循環利用,所產生的沼渣將進入田間地頭,棘手的豬糞,成了種植大棚綠色蔬菜的自然生態肥。如今,滬川牧場正朝著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的目標邁進。
此外,經過厭氧發酵處理的沼渣、沼液施于土壤,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環境質量,也保護了周邊的水資源。眼下,這個大型養殖場每天要處理糞污水300立方米,通過沼氣發電、污水自動處理,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
“明年,城區的市民就可以吃到由關帝鎮大樹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種植的綠色蔬菜。”趙義正告訴記者,借助涪城區楊(家)關(帝)產業帶的發展勢頭,滬川牧場成立了大樹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功流轉土地1000畝用于種植綠色蔬菜,并計劃陸續流轉2000畝山林用于種植花椒、核桃。“通過我們辛勤的勞動,要使大樹村一年變小樣、三年變大樣。”
養豬場“養”出個發電站
眼前,是一巨大的儲氣裝置和一座微型發電站,豬糞、豬尿、污水收集后,通過糞污柵過濾儲存,然后再通過均漿混合后輸送到厭氧發酵罐中。之后,沼液、沼渣、沼氣分離,沼氣凈化后輸送至發電裝置,用于生產、生活電力供應。沼渣直接通過漏斗輸送出來,作為生態肥使用,剩下的沼液可用做澆灌農田和沖洗豬圈。走進滬川牧場,讓人不敢相信自己正站在養豬場里。
“沒有想到臭烘烘的豬糞還能發電,養豬場"養"出個發電站。”在養豬場打工的當地村民老李感慨地說,以前只聽說水和煤能夠發電,現代化的養豬方式真是太環保了。
冬天取暖,夏天納涼,平時照明,自從120千瓦沼氣發電設施建成后,滬川牧場的“豬糞發電站”發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停電會給養豬帶來麻煩,這個時候,我們這個發電設備就起到了作用。”場內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說,正式發電以來,養殖場每年為公司節省電費80—100萬元。
“利用豬糞發電既消耗了大量廢棄物、保護了環境,而且變廢為寶,產生了大量熱能和電能,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對“豬糞發電站”,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如此評價。
養殖與治污雙贏
每天20噸的豬糞可以發電1000千瓦時,一年能節約資金15萬余元;除了發電,每年還可產沼渣肥1460噸、沼液肥13140噸;沼渣作為有機肥供當地農戶還地、還田和林地灌溉使用,實現了“零”排放……
從昔日污水橫流到沒有任何污水外流,位于江油市河口鎮燕子村四組的小英生豬養殖場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了生豬養殖與污染治理的雙贏。
從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后來的似懂非懂再到現在的模式創新,位于三臺縣花園鎮的明興農業公司環保治理經過了一步步的蛻變,目前初步形成了集良種擴繁、養殖,工業原料林開發,優質大棚蔬菜種植,風味黑豬冷鮮肉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在生態養殖方面,該公司通過實施速生林造林計劃,選定了生長速度快、吸肥力強、經濟價值高、適應性強的速生楊樹、巨桉、椿樹等品種為主的速生林木,在解決養殖糞便、廢水處理問題的同時,為養殖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疫屏障。
2011年,明興農業公司投資744萬元,實施了養殖廢水、糞便綜合利用工程,沼氣通過脫硫發電可滿足養殖場部分生產生活用電需要,產生的沼渣沼液可實現林地的全部灌溉。粗略統計,項目沼氣收益、有機固態肥收入和沼液肥效益,年可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36.24萬元。此外,該公司還計劃投資170萬元,對現有部分養殖圈舍進行改造,采用水泡糞生產工藝,可以減少60%以上的養殖廢水產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