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思維來了,狼真的來了嗎!?互聯網思維的突然崛起、指數發展、快速造富,就像竹子的生長一樣迅速,我們甚至都能聽見它生長的聲音。正處于轉型升級的農牧企業的掌舵人更加焦慮、也越來越不淡定,都在思考:明天我還存在嗎?我必須要成為互聯網企業嗎?本期《好實沃視點》分享兩篇文章,希望能緩解農牧企業在互聯網思維下的焦慮心態,靜下心來,立足企業現狀、找出自己企業存在的價值和優勢,圍繞客戶進行價值創新,順利完成企業升級轉型!
正文:
看著一個個互聯網新貴阿里、京東、聚美、唯品會、小米跳躍式發展,看著一些傳統商業巨頭快速衰落,農牧企業的掌舵人也越來越不淡定,都在思考:明天我還存在嗎?我是不是必須要成為互聯網企業?
互聯網思維對農牧行業的巨大沖擊就發生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也就是這時,農牧行業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并首次下降,這促使大多數農牧企業都在思考轉型升級,在此關鍵時刻,互聯網思維席卷整個中國包括農牧行業,農牧企業對互聯網思維太陌生了,他們甚至還沒搞懂網站。焦慮、彷徨讓他們無法靜下心來進行理性思考。這個思維比在2012年所有農牧企業都在考慮“產業鏈延伸”更棘手,那時流行這句話“做產業鏈是找死,不做是等死”;今年變成“轉型成為互聯網企業是找死,不轉是等死!”多么類似的景象啊!
互聯網來了,狼來了?互聯網思維來了,狼真的來了嗎!?
首先我們看看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普通民眾對互聯網思維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快!突然崛起、指數發展、快速造富,就像竹子的生長一樣,我們甚至都能聽見它生長的聲音。
就像華為掌舵人任正非先生所說:華為有沒有互聯網思維不重要,是不是互聯網公司也不重要,活下去才是硬道理,不要為華為有沒有互聯網精神去爭論,互聯網有許多好的東西,我們要學習,我們有屬于適合自己發展的精神,只要適合自己就行!
這段話對于焦慮的農牧企業來說同樣適用!互聯網思維無外乎是以客戶為中心、專注和聚焦、創新等,傳統企業要成功也要這么做。好實沃與大家一起閱讀兩片短文:《任正非:警惕“互聯網思維”》、《相比傳統企業,互聯網公司倒掉速度為何更快?》。
文章一:任正非:警惕“互聯網思維”
說到國內的優秀企業,首推還是華為。任正非是一個低調的人,以至于現在很多鼓吹互聯網思維的人,將華為視為“保守的、危機重重的”企業。6月16日,華為掌門人任正非首次接受中國媒體的集體采訪,在報道文章中依舊能看出這位行業巨佬的低調嚴謹以及對互聯網泡沫的警醒。截取的報道部分內容:
任正非多次表達了對“互聯網思維”的警惕和拒絕,因為他清楚華為的成功秘密在于專心做事。華為是依靠研發創新并面向全球市場成長起來的,這與互聯網行業以及國內依靠炒作的市場完全不是一個世界。但任正非對互聯網思維的態度激怒了那些自大的寫手們,而后者只能通過有限的想象去理解一家全球性企業。
在傳統產業普遍陷入產能過剩的狀況下,中國互聯網企業高盈利性以及各種并購與想象空間,成為一種膜拜的對象。這一波互聯網泡沫比2000年初時更具有誘惑性,因為在行業中有點想法的年輕人很容易通過模式復制以及風險投資,以巨大的虧損為代價迅速形成一定的規模,然后赴美上市,實現快速套現。這本質上是一種華爾街投機模式,與做企業以及創新無關。
但是各種IPO暴富神話以及自媒體不斷批評任正非的輿論,無疑會沖擊華為內部的平靜,原本專心研發與努力的團隊可能人心浮動,離職追求個人財富。任正非在此次專訪中也表示,華為上市會造富一大批公司員工,“這可能會讓我們越來越怠惰,失去奮斗者的本質色彩”。
他認為華為成功是那些留在華為的“傻瓜”員工創造的,因為大家在一個大平臺上集團作戰,而很聰明的人會自覺得個人價值高去追求自我實現。比爾·蓋茨曾表示,創造力更像是一種突顯特性而非個體屬性,當一群人共同嘗試解決問題時,創造力便會涌現出來。但中國人似乎將創造力視為一種個人神話,而且太在意個人的成功。
如果沒有低調的奮斗與不斷創新,華為在技術壁壘很高的通信領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這種企業特質在中國很罕見,所以,華為幾乎是唯一的成功者。中國轉型需要一批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和華為這樣的企業,依靠踏踏實實的做事以及通過群體的力量不斷創新,而不是滿足于低端加工制造和各種山寨。同樣,相關互聯網行業的寫作,嚴謹也是一種難得的氣質,人們沒有道理圍攻華為,這不是想象中的江湖,這是世界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