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華吉:非洲豬瘟帶給我們的反思
第十屆李曼中國養豬大會分會7-非洲豬瘟(ASF)疾病防控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豬傳染病研究室主任、豬烈性傳染病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仇華吉研究員在會上分享《非洲豬瘟帶給我們的反思》主題報告。
報告提綱
1.當前產能恢復與疫情形勢
2.非洲豬瘟帶給我們的反思
3.我國養豬業未來發展方向
一、當前產能恢復與疫情形勢
1.產能恢復:101.6%/100.2%(截至今年7月)
2.當前豬價低迷的原因剖析:
復產、新增產能逐步釋放
新冠影響,消費不振,消費結構改變(禽肉替代)
大肥豬(“牛豬”=1.5~3倍標豬),冷庫飽和,屠企壓價
拔牙、清場,但肉沒浪費
恐慌性拋售,低產三元母豬集中淘汰(母轉肥)
豬企主動縮群,更新高性能純種或二元母豬
進口凍肉沖擊…
3.對目前養豬業形勢的基本判斷
行業已經基本掌握防非能力,但防非成本偏高
產能基本恢復,但消費偏弱,供需相對失衡
新增產能陸續釋放中,后續凍肉進口動能不足
豬價已進入豬周期下行階段,處于箱體震蕩中,近期可能出現反彈,但很難反轉
疫情依然是影響行情的最大變量,但造成豬價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4.當前非洲豬瘟的流行特點
病毒污染面廣:“凈土”難找、“雙陰”難覓
疫情呈散發性:復雜性、持久性、艱巨性
流行病學復雜化:毒株呈現多樣性(基因變異與重組、基因型與致病性),臨床與病變表現多樣化
“疫苗毒”防控難:發現、診斷與防控難度加大
5.非洲豬瘟造成的負面影響
沖擊巨大而深遠
疫情防控難度加大
防疫成本和壓力上升
經營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
種豬性能參差不齊
優良地方豬種保種難度增加
6.非洲豬瘟給行業帶來的正面變化
養防理念上:生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生物安全措施成為“標配”;更加注重獸醫在豬群健康管理中的作用;重視病原監測,走在疫情前面;回歸生態養殖模式,更加關注豬的生存條件。
布局設計上:生豬產能布局更趨均衡,產業規模化和集中度明顯增加;更加重視頂層設計和生產流程,從源頭解決生產效率和防控難題;養豬生產和疫病防控日益體系化、標準化、智能化。
生產運營上:生豬產品流通模式發生改變,從以調豬為主變成以調肉為主;肉類消費結構優化,豬肉消費比重下降;非接觸交流方式興起,線上和線下交流并舉。
二、非洲豬瘟帶給我們的思考
1. 養豬的初心是什么?養豬要回歸本原、以豬為本
2. 疾病的本質是什么?防病要防患于未然、止病于未發
3. 如何持續高效防非?防非要基于系統思維、多管齊下
4. 如何降本增效?增效以降本、減耗以降本,全方位考慮
5. 如何熨平豬周期?需要重建獸醫防疫體系、避免大疫情周期性發生
6. 獸醫的責任和使命到底是什么?獸醫要致力于動物健康管理、治未病。獸醫進化:治療型獸醫到預防型獸醫到管理型獸醫
7. 動保行業該如何服務于養豬業?要轉型升級、為無抗健康養殖服務
8. 如何保障糧食/食品安全?豬不能與人爭糧、集團公司不能與民爭利
9. 中國養豬業將向何處去?養豬業要走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之路、全產業鏈之路
10.目前養豬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低迷行情:如何度過“寒冬”?
生物安全:投入大、壓力大、風險大
非洲豬瘟“變異株”:基本上無法拔牙,只能通過綜合防控
飼料成本:原料靠進口,不可控因素多
限抗禁抗:替抗?無抗?
種源安全:主流豬種選育、地方豬種保護、特色豬種培育
11.當下非洲豬瘟防控模式
a) 兩種理念/方向:眼里惟有病毒(切斷、切斷、再切斷)vs眼里只有豬(目中無毒,一心養豬)
b) 多個流派/模式:切斷派、拔牙派、凈化派、疫苗派、神藥派、帶毒生產派、體內外阻斷派、綜合防控派、生態防控派……
12.非洲豬瘟“疫苗毒”的防控
a) 發現:關口要前移(減料、沉郁、監控)
b) 檢測:方法要升級(篩選、優化)
c) 診斷:臨床+核酸和抗體檢測(多方證據、綜合診斷)
d) 防控:措施要成體系(多管齊下,控源頭、抓關鍵、防交叉、重健康)
13.當前非洲豬瘟防控中的主要誤區
過度消毒
過度檢測
輕視豬群健康:豬的健康對非瘟的防控至關重要
濫用保健產品
操作繁冗,抓不住關鍵點
忽視一線員工的身心健康與生活福利:人性化是生物安全可持續的根基
14.生物安全的難點與應對
團隊不穩定、人才留不住----人性化
步驟太繁瑣、執行不到位----簡單化
標準不統一、操作不規范----流程化
無效消毒多、交叉污染重----精準化
物資進場頻、處理不充分----批量化
效果難評估、好壞靠感覺----實證化
拔牙不及時、病毒已擴散----關口前移
毒株太復雜、弱毒難處理----體系升級
15.低迷行情下豬場的降本增效策略
簡化生物安全環節(科學化、精準化、實證化、人性化)
優化種群結構(適當縮群、選優淘劣)
實施種豬疫病凈化(ASF、CSF、PR、PRRS…)
提高飼料利用效率(利用率、生長速度)
優化生產管理流程(提升人豬機效率、降低應激)
精簡疫苗免疫和藥物“保健”程序
使用新型技術提升管理效率
注重人才團隊的培養
適當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16.用科技賦能養豬業
向生物技術要飼料(非傳統飼料,酶解、體外預消化)
向微生物要優質蛋白(發酵)
向機械化、自動化要工作效率(重復性勞動)
向人工智能、大數據要管理精準度、科創資源(數據金礦)
向信息化和互聯網要市場(客戶、伙伴)
向廢氣要能源(熱循環)
向糞污要資源(有機肥)
17.養豬企業需要把握的幾個關系
生物安全與健康養殖的關系
降本與增效的關系
傳承與創新的關系:豬生命本質不可改變
做大(量)與做強(質)的關系:專精特的企業
專精特新與全產業鏈的關系
績效管理與人文關懷的關系
當前任務與長遠目標的關系
三、我國養豬業未來發展方向
安全的產業:華系種豬、中國豬肉
好吃的豬肉:健康養殖、美味肉品
生態的農場:生態養殖圈、健康產業鏈(種養結合、適度規模、生態養殖、品牌豬肉、循環農業、低碳經濟)
富美的鄉村:鄉村振興、美麗家園,“望得見綠水青山,留得住鄉愁”
一周熱點
- 2022-02-07全球多地爆發非瘟疫情!泰國母豬損失60%
- 2022-01-24美國大豆出口上周對中國裝運125萬噸大豆
- 2022-01-24截至1月21日的一周,巴西港口大豆價格四周來第三次上漲
- 2022-01-24中國買家再次出手,芝加哥大豆和玉米應聲走高
- 2022-01-24美國私人出口商報告對未知目的地銷售247,800噸玉米
- 2022-01-24全球飼糧市場一周要聞:傳言中國采購,地緣政治緊張,飼糧價格走高
- 2022-01-24中國買家再次出手 芝加哥大豆和玉米應聲走高
- 2022-01-24好消息不斷,玉米大跌的幾率越來越小了,為啥?
- 2022-01-24節前玉米大局已定 節后供需雙增
- 2022-01-24玉米期價下行空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