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染性副豬嗜血桿菌病
本病的病原是副豬嗜血桿菌。病豬以漿液性、纖維蛋白性、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以及高死亡率為主要特征。
1、臨床癥狀:初次發生本病的豬場,發病迅速,接觸病原后幾天內就發病,出現體溫高,反應遲鈍,運動時或爬起時發出尖叫(疼痛),某些豬由于發生腦膜炎而表現肌肉震顫、麻痹、驚厥。病豬四肢關節腫大,跛行,顫抖、共濟失調,可視黏膜發紺,側臥死亡。當病菌經過皮膚的創傷侵入或隨血液侵及皮膚時,則可引起局部皮膚發炎或壞死,累及耳殼時,可導致耳殼壞死。死于本病的豬,其特征性病變主要在單個或多個漿膜面,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腦膜和關節滑膜。出現漿液性、化膿性纖維蛋白滲出。發生關節炎時,關節周圍組織發炎、水腫,關節囊腫大,滑液增多、渾濁,內含呈黃綠色的纖維素性化膿性滲出物。發生纖維素性化膿性腦膜炎時,見蛛網膜腔內積蓄有纖維素性化膿性滲出物。其他眼觀病變表現為肺、肝、脾、腎充血與局灶性出血和淋巴結腫脹等。腹膜與腹腔各臟器之間發生粘連,關節腔滑液增多,內含纖維蛋白絮狀物和伴發關節軟骨損傷(可見軟骨表面變粗糙)。
2、防治措施:豬只一旦出現嚴重感染,治愈的可能性很小,藥物治療的意義不大。大多數副豬嗜血桿菌對氟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蒽諾沙星等,以及頭孢菌素、四環素、慶大霉素和增效磺胺類藥物敏感,但對紅霉素、氨基糖甙類、壯觀霉素和潔霉素有抵抗力。本病極易誤診,預防至關重要。由于副豬嗜血桿菌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因此改善飼養管理可降低本病的病率。要減少仔豬的流動,提倡自繁自養;專門飼養販運仔豬的商品豬場,盡量從本地區購進仔豬(因本病血清型具有明顯的地方特性);保持豬舍清潔衛生,通風良好,防寒防暑,盡量減少其它呼吸道病原的入侵,杜絕不同生產期的豬混養于一欄,提高豬的抗病力。母豬接種副豬嗜血桿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仔豬的早期感染。初產母豬產前40天首免,產前20天二免;經產母豬產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威脅的豬場,仔豬也要進行免疫,首免10日齡,15天后加強免疫一次。自家滅活苗的保護可能更有針對性,但也會免疫失敗,主要是因為分離到的副豬嗜血桿菌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或不是主要的致病血清型。
二、豬鏈球菌病豬鏈球菌病是由鏈球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急性以出血性敗血癥和腦膜炎為主,慢性以關節炎、化膿性淋巴結炎癥為主;各年齡豬均易感,但以30~50公斤體重的架子豬多發;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春、秋季多發,常呈地方流行性。
1、臨床癥狀:分為敗血型、腦膜炎型、關節炎型、化膿性淋巴結炎型。敗血型體溫41.5℃~42℃,高熱不退,精神委頓,呼吸困難,病后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出現紫紅斑,如不及時治療,可在1~3天內死亡。急性死亡可從天然孔流出凝固不良的暗紅色血液。腦膜炎型多見于乳豬或斷奶豬,以轉圈等神經癥狀為主。關節炎型表現關節腫脹、化膿、跛形癥狀。化膿性淋巴結炎型在咽、耳下、頸部、臀部及背部出現突出皮膚表面的急性膿腫灶。剖檢,突出表現為化膿性關節炎、化膿性腦膜炎、敗血病變和漿膜炎,天然孔流出血液或帶紅色泡沫,頸、腹、四肢下部皮膚有紫斑或出血塊;全身淋巴結出血,黏膜與漿膜有片狀或小點出血,腦血管充血或出血;關節囊滑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濁,并混有黃白色乳酪樣塊狀物,關節周圍皮下黃色膠樣水腫。
2、防治措施:及時隔離病豬,對病豬、可疑病豬進行治療。對鏈球菌敏感的藥物有很多:頭孢噻呋、頭孢拉定、氨芐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但由于鏈球菌極易產生耐藥性,因此治療時劑量要足,療程要完整,可考慮輪換用藥和聯合用藥。(轉載來源:問豬病 查豬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