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粉(一般指全魚魚粉)作為高品質的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其粗蛋白質含量可高達60%以上(進口,國產魚粉的粗蛋白質一般在50%以上,而且粗脂肪含量較進口魚粉高(14% VS.10%)),部分品質更優的可達67%以上,具有良好的氨基酸組成、且必需氨基酸含量豐富。脂溶性維生素(VA、VD、VE)和B族維生素(VB12、VB2)以及微量元素碘和硒含量也較高。魚粉中的鈣磷含量高且比例適宜,其中的磷主要以磷酸鈣的形式存在,可利用率很高、幾乎全部為有效磷。魚粉中還含有未知的生長因子,有利于促進動物的生長發育。
由于生產魚粉所用魚的種類、來源及加工工藝等的不同,魚粉的分類較為復雜(圖1),且往往會出現營養成分不一致、質量品質不穩定、外觀顏色不單一等諸多使用困擾。一般認為,顏色淺(加熱過度或含有較高脂肪的魚粉顏色會加深)、組織蓬松、蛋白質含量高(太高,可能摻假)、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低(粗灰分超過20%,可能為非全魚魚粉,魚骨較多、魚肉較少)、無結塊無霉變、流散性能佳的魚粉品質較高。魚粉的加工主要包括干法和濕法兩種工藝,簡單理解,干法就是將原料直接干燥后粉碎制成魚粉產品,濕法需先將原料蒸煮、壓榨脫脂后再進行干燥粉碎。因此,濕法制得的魚粉油脂含量低、適口性好,相應地品質也較高。
圖1 魚粉的分類
畜禽生產中,常用的魚粉有進口魚粉和國產魚粉。雖然從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等營養成分來看,通常進口魚粉的品質優于國產魚粉,但是進口魚粉的價格也非常昂貴,大量使用會提高生產成本、降低效益。也正是因為這個,市場上品質參差不齊的魚粉比比皆是。若單從魚粉的常規營養指標來判別其品質,可主要考慮各營養成分的含量、比例、組成、消化率等。理論上來講,魚粉的水分、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灰分含量之和應為100%,允許檢測誤差的存在,若四者之和太低則說明可能摻入了其它物質、太高則要警惕非蛋白氮的混入。其次,對于來源和粗蛋白含量相同的魚粉,其粗灰分、鈣、磷含量及鈣磷比均應相對穩定,若偏高和偏低都應引起重視。另外,還可以從氨基酸組成和脂肪酸組成上來判斷魚粉的品質。正常情況下魚粉的氨基酸組成較為穩定和平衡,總氨基酸含量占比達90%以上(理論來說,總氨基酸含量應該大于蛋白質總量,因為氨基酸在水解的過程中加入了水分子,但實際由于色氨酸、部分苯丙氨酸等在酸水解時被破壞造成氨基酸總量小于蛋白質總量。),若賴氨酸、蛋氨酸、組氨酸含量明顯降低則證明此魚粉存在異常;而脂肪酸組成方面雖然因為原料魚種的不同,其組成呈現出較大的差異,但總體來看魚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居多(可達60%),且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分別在總脂肪酸中的占比接近;同時,一些特征指標也能幫助判別魚粉的品質,比如海水魚粉中含有豐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而淡水魚粉中幾乎不含這兩種脂肪酸,因此海水魚粉更能促進動物的生長發育和健康生產。
飼料企業或養殖企業在對魚粉營養價值的評價中,還應重點關注其新鮮度和蛋白質消化率。魚粉的新鮮度直接影響著其養殖效果,同時也預示著魚粉的安全性。新鮮度不好主要是指原料魚或魚粉在儲存、運輸等過程中,或被微生物污染、或自燃導致蛋白質的分解和焦化、或發生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酸敗等。實驗室中可通過測定揮發性鹽基氮值(VBN)和組胺值來反應魚粉的新鮮度,這兩個值過高則魚粉新鮮度不夠好。另外,酸價是評價魚粉脂肪新鮮度的重要指標之一,酸價過高則說明魚粉中的油脂發生了氧化酸敗,可能與魚粉的水分、粗脂肪含量過高、儲藏條件較差或抗氧化處理不夠等因素有關。這些指標可以與魚粉的質量標準值(表1)進行比對評價。另一個對魚粉營養價值評價的重要指標是粗蛋白質的消化率,能夠真實地反應魚粉中可消化的粗蛋白質含量。國家標準《魚粉》(GB/T 19164 -2003)中規定特級紅魚粉、白魚粉和一級紅魚粉、白魚粉的胃蛋白酶消化率分別為≥90%、≥88%和≥88%、≥86%,其它的二級品和三級品的胃蛋白酶消化率均應≥85%。
最后,魚粉的營養價值評價遠非如此基礎和簡單,應結合感官評價、物理鑒別(如浸泡、燃燒、容重等)和顯微鏡鏡檢法等更為全面地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