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膳食纖維,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義,國際上還存在爭議,但通常把“不易被動物胃腸道所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稱為纖維,其相關概念如圖1。膳食纖維的分子結構中富含親水基團,具有一定的持水力、保水力和膨脹力,使其能夠在動物腸道內吸收水分、加快腸道食糜排空速度,降低毒素在體內存留時間的同時減少便秘的發生;同時,膳食纖維具有吸附和陽離子交換的能力,對機體脂質代謝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然而,肉雞對纖維的消化力很弱,研究認為日糧中添加不可溶性膳食纖維會降低幼齡肉雞的生長性能(丁冉冉等, 2022),所以長期以來肉雞的配合飼料都以高能量、高蛋白、低纖維為基本特征,生產中肉雞商業飼料的粗纖維水平一般被限制在2%~3%以內,以提高肉雞的生產性能。

圖1 膳食纖維的相關概念(改編自:何文鋒等, 2024)
生理性原因,雖然肉雞對纖維的消化能力遠不如豬,但這并不代表肉雞日糧中不能使用膳食纖維,尤其在飼料禁抗以后,人們對肉雞腸道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同時對膳食纖維的開發應用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丁冉冉等(2022)設計了等能等氮和等量替代的對比試驗研究,飼喂14天后發現日糧中添加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對幼齡肉雞(1日齡AA肉仔雞)生長性能降低的影響與日糧本身的營養水平下降沒有明顯的關系,可能是因為日糧添加纖維后降低了幼齡肉雞的采食量,而采食量的降低導致肉雞攝入的營養物質不足,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其生長性能。進一步深入的研究表明,日糧的粗纖維含量在1.43%~6.17%時,補充膳食纖維可以改善肉雞的生長性能和腸道健康,且不可溶性膳食纖維(IDF)優于可溶性膳食纖維(SDF)(何文鋒等, 2024),表1列出了常見飼料原料中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纖維的含量。因此,肉雞日糧中添加適量的膳食纖維成為改善家禽腸道健康、維持家禽腸道穩態的一種有效的營養調控措施。
生產中,纖維的來源多種多樣(表1),且多來自糧食加工副產物或下腳料,對肉雞生長性能和腸道健康的影響也許千差萬別。馮玉靜等(2023)研究發現,能量濃度相同的條件下,在7~21日齡肉雞玉米-豆粕型日糧中分別添加3.0%燕麥麩、1.5%木質纖維素和3.0%小麥麩三種不同來源的膳食纖維,對肉雞的生長性能、消化道發育和腸道形態的影響并無顯著地差異,但對腸道微生物組成(圖2)和短鏈脂肪酸含量(圖3)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差異,且對盲腸短鏈脂肪酸含量的影響作用具有滯后性。
(燕麥麩組和木質纖維素組肉雞盲腸微生物在屬水平上組成比較接近,與小麥麩組肉雞盲腸微生物組成差異較大)
圖3 不同來源的纖維對肉雞28日齡盲腸食糜中短鏈脂肪酸含量的影響
何文鋒等(2024)就膳食纖維對肉雞生長性能和腸道形態的影響進行了meta分析,共篩選到了2007-2022發表的27篇文獻、共計5310羽肉雞,結果顯示,日糧中添加膳食纖維顯著提高了肉雞的平均日增重(ADG)、終末體重(FBW)、回腸絨毛高度(VH)和肌胃相對重量(GRW),同時顯著降低肉雞的料重比(F/G),而對肉雞的平均采食量(ADF)、回腸隱窩深度(CD)、回腸絨隱比(VH/CD)影響不顯著。因此,在肉雞生產應用中,適量地補充膳食纖維可以改善肉雞生長性能、飼料轉化效率、腸道形態、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等,通過促進肉雞腸道上皮細胞的增殖而增強腸道免疫、降低腸道炎癥,從而提高肉雞腸道健康水平和生長性能。
目前,低蛋白日糧被廣泛推廣應用,應用效果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除去環境和管理的因素之外,就低蛋白日糧組成來說,無疑應用了更多的谷物(如小麥、大麥、黑麥等,均含有較高的非淀粉多糖)、糧食加工副產物或其它纖維含量較高的替代原料,因此也就順理成章地提高了日糧的膳食纖維水平。在肉雞的研究中發現,高水平的纖維素(8% VS. 3%)會導致腸道中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內源損失提高,同時肉雞的死亡率也提高(Kluth等, 2009),這可能是因為不管是可溶性的還是不可溶性的纖維都可以通過抑制飼料的表觀代謝能、淀粉消化率、氮存留率等對家禽產生抗營養作用(徐運杰等, 2021),降低其生長性能。因此,低蛋白日糧應用的營養策略上可通過補充功能性氨基酸來緩解或彌補高纖維所帶來的養分內源損失。
總之,纖維不再被單純地認為只是抗營養因子,適量的選擇使用能夠調整肉雞腸道微生物菌群、改善腸道健康、提高生長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