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下跌的小麥,正在下一盤大棋!誰懂?
玉米跌,小麥跌,其實糧食市場最怕看到這樣的局面,因為都在跌,并且這一跌起來容易沒譜。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小麥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三連跌”,那場面怪嚇人的,從1.6俯沖1.3。
看似是跌了3毛,但遠不是這3毛錢的事,糧食領域可都是按厘算錢的,這3毛的背后可能直接就是血本無歸。
后來麥遭遇暴雨,小麥質量出現了分化,這才使小麥的行情反轉。
有人說,這是小麥的運氣好,扭轉了乾坤。
但老糧認為,即便沒有暴雨,小麥也不至于慘跌,當然這場雨對小麥的行情確實至關重要,但拋開小麥的質量分化,今年的小麥其實也是有底氣的。
小麥最大的底氣就是飼用需求增加。
今年小麥出現了嚴重的質量分化,大量芽麥流入飼用,而除去芽麥以外,小麥流入飼用的比例也在增加。
這就不光是質量分化的問題了,而是需求問題。
飼料市場今年的選項比較多,但是競爭也比較激烈。雖然說下半年看漲豬價的預期比較高,但是畢竟生豬產能在那擺著呢,相比前兩年那種大牛市已遠遠不及了。所以飼料需求也并不是多積極,這時候飼料企業當然就要平衡成本了。
首先說玉米和豆粕吧,這兩個作用傳統的飼料用糧,但這兩年的勢頭都挺猛。
玉米價格雖然說今年倒沒怎么大漲、特漲,但是也依然震蕩不定,也沒有大跌,所以總體成本仍然是不低的。
豆粕就更不用說了,多次大起大落,現在又再次漲到新高。而根據美國最新發布的8月份的供需報告來看,又調低了美豆的產量,再加上海關的嚴檢,就更讓豆粕市場沸騰了。
玉米、豆粕價格走高,飼料企業就得從替代中想辦法。
替代都有誰呢?
國內最大的兩個替代就是小麥和稻谷。
稻谷雖然每年拍賣不斷,但是稻谷有一個問題,就是存放稻谷的地方大多在東北地區,運輸是個問題,不僅是成本還有時間問題,所以用起來并不是特別方便。
所以,飼料企業就把目光投向了小麥。
之前小麥在飼用領域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前兩年突然叫停了,一方面是隨著生豬產能的恢復,需求沒那么猛了,玉米及其他谷物基本能應付了;另一方面也是俄烏沖突爆發,全球小麥吃緊,各國對于口糧的重視程度再度提高,國際市場不穩定,國內也基于穩口糧的基礎上,叫停了小麥的飼料替代。
但是去年小麥豐產增收,國際市場波動也逐漸變小,玉米、豆粕又在高位,這時候自然小麥流入飼用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這就是小麥最大的底氣。
別看現在小麥承壓下跌了,但是一是跌幅不會太大,更多的是對之前在情緒影響下的回調和修正;二是小麥正在醞釀一盤大棋。
一是小麥正在等待。
小麥下跌主要還是麥強粉弱,以及麩皮價格走跌。面粉雖然漲價了,但是是制粉企業被迫上漲的,因為小麥漲了,麩皮又跌了,面粉再不漲價,開機都困難了。
所以當小麥稍一上量,壓價的勢頭就比較明顯了。
但小麥其實正在等,等什么呢?
等兩件事。
一件是消費的恢復。
上半年面粉消費平平,但是從9月份開始,消費好轉是可預期的,主要是利好比較多,開學、中秋、國慶、年前備貨等等,不說能漲多高,但至少能緩解當前的這種麥強粉弱的局面。
另一件則是等待飼用需求的回歸。
前面說了,飼用替代雖然挺多,但最方便給力的還得是小麥。后期芽麥供應基本結束,而豆粕在高位一時也難走跌,玉米又飄忽不定,于是小麥就將成為飼用替代的最佳選擇。
二是小麥市場正在醞釀情緒。
當前玉米越來越臨近收獲,主場當然都在玉米上,但小麥正在不聲不響地醞釀著情緒。
主要就是質量分化以后,越到后期優質小麥的看漲情緒越高,所以前期下跌,加快低劣小麥的流通,其實也為的是利好后期優質小麥的上漲。
而且小麥與玉米價格倒掛雖然短期還扭轉不了,但這也不會是一個長期的狀態,而小麥要扭轉這個局面,也需要時間。
一周熱點
- 2023-11-08祝賀新華揚九龍基地2.2期精制車間喜封金頂
- 2023-11-08腌臘需求增量未到 豬價承壓“旺季不旺”
- 2023-11-07國家發展改革委:預計短期生豬價格下滑空間有限
- 2023-11-07豬市走勢:斷崖降溫來襲,豬價逆勢反彈,消費能否逆勢回暖?
- 2023-11-06寧夏農墾第一頭克隆牛誕生!
- 2023-11-06生豬7億頭出欄量可滿足需求 新一輪豬周期跟以往有何不一樣
- 2023-11-03非籠養雞蛋產業盛會:第五屆品質與福利雞蛋大會在上海圓滿落幕
- 2023-11-022023年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公布
- 2023-11-022024貴陽第五屆生態畜牧業博覽會邀請函
- 2023-11-01Romer Labs到訪中國飼料工業協會交流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