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農畜產品出口遭遇國際市場“流感”
遭遇國際市場“流感”
青海省農畜產品出口萎縮,一方面是青海省近年來農畜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所致,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青海省農畜產品的產業化發展,使農產品脫離了農牧業產業化程度低,企業規模小、實力弱,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的束縛,從某種意義上說青海省農畜產品經過產業調整,有些已經初步具備高、精、深的工業化雛形,譬如去年青海省地毯出口達到1600萬美元,比上世紀80年代的500萬美元增長3倍多,但地毯已經不是國際農產品目錄下的類別,因而在農畜產品出口額中沒有體現出來。另一方面,從農畜產品轉換到工業產品的進程,青海省步履艱難甚至暴露出種種問題,影響了農畜產品出口。
據了解,青海省農畜產品生產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實力不強,許多傳統農畜產品采取“季收購年銷售”的經營方式,部分貨源未能或無能力收購,只好充當 “沉船側畔”的“看客”,任由東部地區的企業低價收購后加工成高科技產品遠銷國內外。同時,青海省農畜產品產業鏈延伸不夠,缺乏高附加值產品,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影響了企業的良性發展。青海省食品工業協會工程師屈波告訴記者,青海省約百余家依賴農畜產品深加工的企業,大多數小、散、濫,生存都是問題,更不用說發揮產品優勢。
此外,更為不利的是近年來,西方及歐盟等國家紛紛“舉起”針對我國出口農畜產品技術壁壘的“黃牌”,出口條件愈發苛刻,如歐盟2004年起禁止320種農藥在歐盟銷售,對含有歐盟禁用農藥殘留的農畜產品將遭到退貨和銷毀……這些標準的設制,大幅抬高了進口農畜產品的門檻,使青海省的蠶豆、腸衣、蜂蜜、蜂王漿等產品的出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以往青海省曾年出口創匯穩定在500萬美金至600萬美金的蜂蜜,在步步升級的西方國家進口標準中,連續5年跌至零出口;蕨菜,這一深受日本人喜愛的“小菜”,進入本世紀后就再也沒有走出國門……
“破壁”計劃出臺
由于青海省農畜產品行業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受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出臺的新標準和技術法規的影響,青海省農畜產品出口進展緩慢的現實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今年,青海省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畜產品的意見》,確定“十一五”重點打造綠色高原品牌,培育一批農畜產品出口重點企業和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出口規模較大、效益好、帶動農牧民就業,促進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的農畜產品出口企業;鼓勵企業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開展深加工農畜產品出口,打造“高原牌”、“綠色牌”、“有機牌”等出口品牌,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完善農畜產品出口政策支持體系、市場服務體系和風險防范體系。為農畜產品出口企業在信貸、稅收等方面爭取更多的優惠政策,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鼓勵農畜產品企業開展國際營銷活動。在做好信息服務工作方面,以政策扶持和引導的手段,促進利用網絡資源加快政策法規的傳遞速度,為農畜產品出口企業提供獲取市場信息的便利。此外,利用外貿發展促進資金出臺農畜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補貼政策,調動農畜產品出口企業“走出去”的積極性,從而為青海省農畜產品開拓國際市場,提供風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