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我國普遍引入國外瘦肉型種豬,更多種豬企業因規模小、技術力量欠缺,越來越看好從國外引種帶來的品牌效應和銷售利潤,缺乏建立自有種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眼光和魄力,逐漸淪為世界龐大豬肉產業的低端生產者,高附加值的種源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針對這一現狀,全國多位豬育種專家為做強中國種豬產業,呼吁政府加大投入。多年來,相關科研項目繁多,但因我國是世界養豬大國,存在種豬市場競爭激烈、利潤差異大、育種主體生存不易等諸多問題,使我國種豬經營者難以確立長遠發展觀念和承擔振興種豬產業的責任。所以長期以來我國種豬業基本是引種、擴繁、銷售、退化、再引種的被動發展模式,要徹底扭轉這一被動局面,必須研究我國豬育種現狀,找出問題,提出對策。
我國豬育種存在的主要問題品種定位尚未形成共識首先,應確立以世界三大品種杜洛克(D)、長白豬(L)、大白豬(Y)純種種豬為主要培育品種。20世紀80年代,我國利用引進的種豬改良本地品種,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極大地緩解了我國豬肉供應緊張局面,但經濟全球化、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再用洋豬改良土種豬的育種方式已不是做強種豬產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發展方向。我國在過去10年豬育種實踐中,很多育種工作者采取跟蹤發達國家生產模式的方法,片面追求育成新品種或新品系,多采用地方品種引入國外豬種血統培育“折中”品種,這些“折中”品種的質量參差不齊,在生產性能上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主要經濟性狀一般低于高值親本,如繁殖性狀與豬肉風味不及母本,生長與胴體性狀不及父本。同時,由于育成時間較短,遺傳穩定性較差,品種特征容易分化,生產性能不高且不能維持,使得不少育成品種在通過鑒定后便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退化趨勢,推廣應用價值達不到預期的效益,最后淡出主要種豬市場。從我國過去培育的品種,如哈爾濱白豬、上海白豬、伊犁白豬、漢中白豬、三江白豬、湖北白豬等在今天的市場占有率狀況就可得出顯而易見的結論。而世界發達國家在幾十年間,紛紛成功培育出適應本國環境的高產高效本國品牌D、L、Y品種,生產性能顯著提高,如加拿大經過20年的全國遺傳評定,已從種豬進口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D、L、Y純種豬出口國,他們的成功模式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育種方法落后歐美等種豬發達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就實施種豬育種公司、商品種豬場、商品豬場、屠宰場數據聯合,采用先進的種畜遺傳評定方法(BLUP),實現全國性聯合育種。聯合育種是在較大范圍(地區、全國)內有效地應用現代育種理論和技術,如BLUP進行種豬跨場的聯合遺傳評估,聯合育種擴大了育種群規模,增加了群體遺傳變異,提高了公豬選擇強度和遺傳評估的準確性,充分利用優秀遺傳資源,提高了育種進展。而我國多數種豬企業引進種豬后,多采用傳統的保留血統的表型選擇和簡單單性狀或多性狀指數選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品種退化速度,不能取得較好進展。聯合育種工作組織力度不夠1.種豬登記、種豬企業檔案材料沒有實現電子化。檔案數據電子化是提高育種效率的有力手段。我國多數商品豬場包括部分種豬企業檔案材料沒有實現電子化,導致大量生產性能信息停留在紙上,沒有充分利用而浪費或幾年后丟失,特別是最重要的繁殖性能數據信息。繁殖性能最易度量,誤差最小,種豬生產者也最重視,也是D、L、Y最重要性能參數,應按全國畜牧獸醫總站頒布的《全國種豬遺傳評估方案(試行)》技術規范進行電子化登記。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全國多位學者推廣種豬場育種軟件,但軟件多而雜,有些軟件尚不夠成熟,軟件之間存在數據交換障礙等,職能機構強行推薦,導致在實際應用中因人員培訓不夠,人員流動快,應用流于形式,影響積極性。2.遺傳評定缺乏公信力。世界發達國家的種豬育種實踐證明,必須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全國性聯合遺傳評估組織,施行統一育種目標、統一技術規范、統一測定設備、統一評估標準,對本國大區域大范圍豬種進行準確、公正、透明的遺傳評定,實現跨區域種豬基因交流,才能較快提高豬種遺傳改良進展。我國現有D、L、Y核心群種豬企業多數規模較小,多年來各自為政、相互競爭,自以為引進豬種優秀而不愿實現血統交流,加上疫病復雜,少數企業誠信欠佳,不能建立長久的協作精神,更不能確立并實施系統持續的育種規劃,在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中很難組成一個長期戰略利益共同體,真實數據收集存在一定的困難。我國多數D、L、Y核心群種豬企業,因規模小、育種技術力量多較薄弱,加上企業法人對搞測定采集真實的育種數據進行遺傳評估缺乏戰略眼光,往往要項目經費積極,投入搞測定消極;多數育種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因額外測定工作得不到報酬,態度消極、;外加測定儀器不統一、測定方法不規范、記錄格式不統一、測定人員培訓少、人員流動頻繁等造成數據準確性差,垃圾數據多,不能用作品種選育分析,遺傳評估機構體制難以統一。對種豬進行性能測定是為遺傳評估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我國為數不多的測定站多為種豬企業所有,這類豬場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其公正性往往受到懷疑,影響遺傳評估機構的科學性、權威性,最終影響種豬生產企業參與育種的積極性。3.難以建立有效的場間聯系和跨場選擇。AI體系是建立場間遺傳聯系的經濟、快捷有效方式,是高效聯合育種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AI在聯合育種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和加強場間遺傳聯系。2.充分發揮優秀公豬的遺傳優勢。3.提高公豬選擇強度和選擇準確。4.擴大群體遺傳變異,避免近交。5.降低種畜更新成本。6.減少疾病傳播。歐美發達國家已將公豬精液按育種值定價,實現公豬精液商品化。我國實施聯合育種幾年來,區域性專業化的AI公司一直不能建立,一些規模大、種質資源優秀的企業因利潤不大和擔心喪失市場競爭優勢不愿經營AI,一些育種實力不強的育種場因疫病顧慮也不愿接受外來優秀公豬精液,導致區域AI服務體系長期難以建立,優秀種豬的血統不能跨場融合,難以實現高產基因的純合,也就不能建立持久的大范圍的場間遺傳聯系,更不能發現、選出、推廣優異個體,實現共同付出、共同獲益的實質性聯合育種。
解決豬育種存在主要問題的途徑品種定位要堅決確立培育適應我國環境的D、L、Y純種種豬的育種目標不動搖D、L、Y品種具有繁殖性能優、生長發育快、飼料轉化率高等顯著優點,是世界種豬產業主打品種。必須全國一盤棋,目標統一,建立區域化遺傳評估組織,以培育“中系D、L、Y”為戰略目標。目前世界上已經培育了丹系D、L、Y,法系D、L、Y,英系D、L、Y,美系D、l、Y,加系D、L、Y,澳系D、L、Y等,我國也應培育出適應本國地理氣候的D、 L、Y品系。在政策和項目研究上應重點向D、L、Y育種傾斜,特別應鼓勵科研、生產、職能機構三方的協同攻關。
堅持聯合育種方向不動搖由于種豬大多數經濟性狀是低遺傳力數量性狀,傳統選擇方法遺傳進展緩慢,必須大范圍選擇優秀個體,跨場基因融合,建立多個跨區域聯合育種平臺,實行統一遺傳評估體系。聯合育種應具備四大基礎:種豬登記制度、客觀性能測定、遺傳聯系和跨場聯合。其工作主要包括種豬登記,統一規范的生產性能測定,統一數據管理系統,跨場聯合遺傳評估,種豬跨場選擇與利用,人工授精體系以及網絡信息系統,只有這樣,聯合育種工作才能發揮實際效果。
加大AI投入和宣傳力度沒有區域AI服務體系,聯合育種是空談。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和宣傳力度,幫助育種企業法人樹立戰略發展觀念。AI主體必須是區域育種企業共同參與,實現共同投入,共享成果,既能大量節省外匯,又能充分利用引進種豬創造更大經濟價值。
提高育種數據的準確度大力宣傳遺傳測定,統一技術規范,統一設備,統一記錄格式,確保性能數據真實有效。如生長性能數據及背膘數據因儀器等造成誤差大,可單獨就繁殖性能數據和外貌進行選種,以免因別的數據不準確影響繁殖性能等準確數據的選種效果。
簡化豬場生產數據電子化方法先進的育種軟件無須所有種豬場都掌握使用。小型種豬場和商品豬場統一按《全國種豬遺傳評估方案(試行)》技術規范采用 EXCELL登記,不用花錢,不需培訓,便于發現錯誤,便于企業簡單統計,便于修改,便于迅速推廣,比推廣一些復雜的育種管理軟件容易快捷,同樣是很好的平臺,同樣能方便數據交流和軟件分析。
發揮地方行政管理機構的相關職能發揮地方行政管理機構的權威性、協調性、服務性,做好宣傳,盡量避免強制性。很多強制性措施能短期發揮作用,但欲速則不達,多做宣傳,幫助我國生產一線的育種企業法人轉變思想觀念,樹立長遠戰略眼光更為重要。
加強疫病控制疫病狀況不透明,使聯合育種企業法人心存顧慮,優秀的種豬精液難以大面積推廣,導致來之不易的育種成果不能持續鞏固,必須實施全面完整的疫病檢測,做到種豬生物衛生狀況安全透明,消除顧慮。
振興我國種豬事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當前,需要多數種豬企業自身樹立戰略發展觀念和合作觀念,政府給予積極的引導和政策扶持,科研單位協作攻關,看準聯合育種方向不動搖,我國一定能從養豬大國變成養豬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