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批羅非魚養殖場獲得ASC認證
11月3日 青島——中國的負責任水產養殖業發展迎來里程碑式的進展,在第20屆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召開前夕,中國有兩家羅非魚養殖場獲得了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認證,這是中國企業首次通過這一針對水產養殖業的國際權威可持續認證的檢驗。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全球水產品的需求持續增加,然而全球的漁業資源卻不斷衰退。WWF的數據顯示,地球的海洋物種在過去40年間減少了39%,淡水物種更是下降了76%。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可以緩解全球野生魚類的捕撈壓力,緩解全球因人口增長而帶來的食物短缺問題。在過去30年中,全球的水產養殖規模每年以8.6%的速度增加,58%的食用魚類來自于水產養殖。在中國,2014年中國出口世界645萬噸水產,其中476萬噸來自于水產養殖。然而不可持續的水產養殖業會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產生諸如水體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外來物種入侵、資源浪費等問題。WWF與合作伙伴發起成立ASC,通過可持續的認證機制和標準,幫助水產養殖戶和企業開展環境友好型的負責任養殖,促進全球養殖業在為人類提供食物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3日的頒證儀式上,首批獲得認證的兩家羅非魚養殖場——海南瓊海東平錦東養殖場和澄邁星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代表在ASC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尼奈斯(Chris Ninnes)、中國水產與流通加工協會(CAPPMA)常務副會長崔和以及WWF中國市場轉型項目總監金鐘浩的見證下,從負責此次認證評估工作的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梁黎東手中接過了ASC認證證書。崔和表示:“CAPPMA一直以來和ASC以及WWF合作,推動可持續的水產養殖業在中國的發展。祝賀兩家企業成為國內首批達到ASC認證標準的企業,這也標志著負責任的水產養殖在中國這個重要市場取得突破性進展。”
羅非魚由于易管理、養殖成本低等優點,是很好的動物蛋白質來源,在135個國家或地區都有養殖,是全球分布最廣的水產養殖品種。2012年全球羅非魚總產量約為320萬噸,價值55億美元。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羅非魚養殖國家和最大的羅非魚出口國,超過50%的中國羅非魚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為主的國際消費市場。2012年,包括此次獲得認證的兩家企業在內的位于海南、廣東、廣西的八家羅非魚養殖場在WWF、CAMMPA和ASC的推動下,加入了歐盟-中國項目資助的“綠色中國羅非魚產業”示范項目,切實制定了負責任養殖的改進計劃和行動方案。來自海南蔚藍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楊華穎(代表瓊海東平錦東養殖場)表示,“非常高興我們終于通過了ASC認證標準,這也向我們的客戶證明了我們在負責任的養殖業方面做出的承諾。”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劉榮杰(代表澄邁星源養殖場)表示:“對于我們而言,通過第三方認證評估最終取得ASC漁場認證,來實現我們在負責任的羅非魚養殖方面的目標十分重要。”
“隨著中國水產產量的不斷增加,中國面臨著非常嚴峻的環境挑戰。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國作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漁業和養殖業大國,邁出了負責任水產發展的堅實一步。”金鐘浩表示:“WWF將繼續與水產行業一起,探索中國水產養殖業既能促進社會發展、又能降低環境影響的和諧解決方案。”當天上午,WWF與CAPPMA、MSC、ASC等合作伙伴還共同召開了2015國際水產品可持續發展大會。大會探討了如何整合全球資源,完成新常態下的中國水產行業的可持續產業轉型與發展。來自中國、俄羅斯、日本、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專家和業界領先實踐者分享了他們在推動水產品透明、可追溯、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
關于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WWF1961年成立,總部位于瑞士格朗。WWF在全世界超過80國家有辦公室、擁有2500名全職員工,并有超過500萬名志愿者。WWF自成立至今50余年以來,投資超過13000個項目,涉及資金約有100億美元。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WWF在中國的項目領域也由最初的大熊貓保護擴大到物種保護、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可持續發展教育、氣候變化與能源、野生物貿易、科學發展與國際政策等領域。
關于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成立于1994年,隸屬農業部,是由全國范圍內從事水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企業和從事水產科研、教學以及為水產業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和漁業工作者組成的非營利社團組織,目前擁有1200余家從事水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會員單位。
協會目前下設十大分會,分別是:對蝦、羅非魚、貝類、海參、魚粉魚油、墨魚、銀魚、水產品加工副產物、水產品市場,以及水產品來進料加工分會,并定期舉辦各類全行業的國際會議。由協會撰寫并向全球發布的產業報告,受到了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關于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與荷蘭可持續貿易行動計劃共同發起的。作為荷蘭的一家非營利性機構,ASC成立于2010年4月。其創立之初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個水產養殖為食品供應及社會效益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世界。ASC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認證體系,針對不同品種,為達到ASC標準的環境和社會負責任水產養殖戶進行獎勵。養殖場由國外獨立認證公司委派的審核員進行評估。通過認證的養殖場有權在其產品上使用ASC商標。ASC致力于協助行業內的采購商、零售商、加工商及餐飲服務商改變商業操作模式,認同ASC認證的價值,同時不斷提高消費者對可持續水產養殖和ASC認證產品的認知。
一周熱點
- 2022-09-08海關總署:8月份中國大豆進口量同比降低24.5%
- 2022-09-072022年新季國內玉米市場分析與展望
- 2022-09-05玉米上躥下鐵 新糧上市后還會深跌嗎?
- 2022-09-05局地新豆收購價高達6000元 什么情況?
- 2022-09-05黑海聚焦:烏克蘭谷物出口加快 而俄羅斯小麥出口步伐遲緩
- 2022-09-019月份豆粕展望:大概率維持高位運行
- 2022-08-31中國大豆擴種見成效 USDA調低中方需求預期
- 2022-08-29全球飼糧市場一周要聞:美國和歐洲玉米單產擔憂 飼糧價格上漲
- 2022-08-25豆粕緊張仍在持續
- 2022-08-232022年小麥市場供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