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殃及池魚,這幾個國家才是受傷最深的!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俄烏沖突之后,即便是如美國、歐盟這樣的龐然大物都陷入了各式各樣的問題之中,在衰退的擔憂中艱難輾轉。更不要說其它抗風險能力更弱的經濟體,先在新冠疫情之中受創,疫情還未結束又被俄烏的沖擊所裹挾。
印尼、斯里蘭卡、古巴……都在發出哀鳴,誰又會是受傷最深的那一個?
ntent="t" style="margin: 5px 8px 20px; padding: 0px 10px; outline: 0px; font-size: 16px; max-width: 100%; border-left: 5px solid rgb(223, 7, 35); line-height: 32px; color: rgb(0, 0, 0); visibility: visible;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印尼:產油的沒有油
印尼人有一個認知:進口大米是一等食品,自己種的玉米算二等。
這個認知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并不顯得突兀,頂多是矯情。但在現在,就顯得十分不合時宜了。
根據媒體報道,印尼3月的糧食市場上,國內玉米的售價大約為每公斤3000印尼盾,而進口大米的價格則是每公斤12000印尼盾。當地農民,種的多是玉米,吃的卻是大米和面食。也就是說,當地人需要用4斤玉米去換一斤大米,這顯然讓農民很難受。
烏克蘭又是印尼最大的谷物提供商之一,印尼也是烏克蘭小麥的最大進口商。根據印尼官方數據,2020年,烏克蘭向印尼提供了200萬噸的小麥和混合麥進口谷物,位列第一。咨詢機構APK-Inform公司稱,在2020/21年度,印尼購進了260萬噸烏克蘭小麥,占到其出口總量的16%。
如今烏克蘭小麥遲遲無法交付,對印尼來說算是一個致命打擊。但打擊還不僅僅是在糧上,還在油上。
烏克蘭和俄羅斯不僅供應著世界大部分的小麥,還供應了更大部分的葵花籽油。這種供應上的切斷,讓印尼同時陷入食用油短缺的危機,自今年初到3月下旬,印尼全國的棕櫚油價格上升了40%。第一是因為葵花籽油的稀缺,讓棕櫚油變得炙手可熱;另一個原因是,今年3月以來,臺風不斷侵襲印尼的主要棕櫚油產地,對產量產生了很大影響。
針對食用油短缺的情況,印尼政府先是限制居民每人只能購買2升食用油,但反而引發了國內的哄搶熱潮。
之后,政府再次出臺政策限制棕櫚油出口,但受到國外買家的強力反對而取消,轉而增加出口關稅至80%,意圖保證國內供給。
但據4月11日的數據顯示,印尼全國散裝食用油目前的價格環比已上漲13.75%,優質包裝食用油的價格環比上漲了41.4%,而當前印尼庫存只能保證約一個半月的供應。
除了棕櫚油,印尼也是個產石油的國家,但他們的煉油能力實在是難以恭維。設備老舊,技術停滯,導致效率不高。而國外油價的節節攀升也讓印尼國內的煉油商寧可出口,而不是內銷。
吃不起,用不起,印尼除了繼續花錢支撐購買力和進口更多商品,別無選擇。而據印尼財政部數據顯示,印尼的外匯儲備還可支撐7.2個月的進口。
ntent="t" style="margin: 5px 8px 20px; padding: 0px 10px; outline: 0px; font-size: 16px; max-width: 100%; border-left: 5px solid rgb(223, 7, 35); line-height: 32px; color: rgb(0,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斯里蘭卡:外匯已經見底
印尼還有7個月的緩沖期,斯里蘭卡就慘了。兩年來不斷消耗外匯儲備,等到俄烏當頭一棒之時,國庫里70%的外儲已經不見,只剩下19.3億美元,甚至還支撐不了一個月的進口。
斯里蘭卡已經停止對政府外債的支付,試圖保留這一點兒少得可憐的外儲。
更慘的是,斯里蘭卡的農業多是發展經濟作物,它以茶葉、橡膠、椰子在世界貿易中站穩腳跟,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幾乎沒什么可以用作儲備的糧食。
最為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斯里蘭卡希望打造有機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力。但有機意味著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對人力有更高的要求。這也導致斯里蘭卡大量的農田荒廢,農業減產近一半。
國內沒有糧食,它只能靠買,但現在卻已經窮困潦倒。
這與斯里蘭卡政府多年來在經濟管理上的短視有很大關系。2019年,拉賈帕克薩政府上任后立即宣布大幅減稅措施,然后迎面碰上了新冠這個大殺器。斯里蘭卡又是一個有名的旅游國家,旅游業占GDP的12%,疫情基本上把這條創匯的路子堵了個徹底。
而在拉賈帕克薩政府之前,歷屆政府都對國民支出大于國民收入這件事有心無力,或者有意避過,導致斯里蘭卡長期以來可供貿易的商品和服務得不到發展,一直處于公共財政堪憂的狀態。
靠著老天爺賜的好山好水吃不了飯時,一切惡果都反噬了出來。
今年3月,斯里蘭卡的食品通脹率就已達到30.2%,創下歷史新高,而相比2019年,斯里蘭卡常見主食大米的價格已經上漲了93%。
此外,沒有外匯進口石油等能源,斯里蘭卡不得不限制電力供應,全國進入了長期停電的狀態之中,每天的停電時長已從3月底的10個小時延長至13個小時。
而根據摩根大通的估計,今年斯里蘭卡還需償還近70億美元的外債。
ntent="t" style="margin: 5px 8px 20px; padding: 0px 10px; outline: 0px; font-size: 16px; max-width: 100%; border-left: 5px solid rgb(223, 7, 35); line-height: 32px; color: rgb(0,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古巴:復蘇的苗頭被掐了
2021年8月,社會主義國家古巴召開古共八大,強調非國有部門發展有助于提升經濟效率和生產力,鼓勵發揮外資的積極作用。
算是另一個版本的“改革開放”。學習中國改革開放道路,原本也是古巴對改革政策的期待。但現實是,時機真的太重要了。
自特朗普上任之后,古巴一直處于被制裁的狀態,其旅游業和金融業都受到了很大影響,拜登政府則延續了特朗普時期對古巴的政策,這讓古巴在國際市場上,尤其是金融市場,十分被動。
古巴的法定貨幣比索在加勒比島國之外不可兌換,導致其只能靠出口商品和服務,如醫療業和旅游業,來賺取美元。根據古巴官方的數據,古巴經濟在大流行的前兩年已經萎縮了9%。技術服務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創匯動力一下子就“瘸”了。
古共八大召開后,為了吸引外資,古巴放開貨幣管制,將幾十年的貨幣與外匯雙軌制進行并軌,使比索成為唯一法定貨幣,減少進出口結算的障礙,為經濟開放做準備。同時,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的發展,為私營資本提供空間,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活力。
古巴2021年GDP由負增長轉正,同比增長了2%,宣告其進入疫后復蘇階段。這本該是古巴經濟復蘇的良好開端,卻在俄烏的打擊下變得七零八落。
2020年到2021年,疫情導致的現金不足,已導致古巴進口出現了40%的下降。古巴又是一個非常依賴進口的國家,其60%的燃料和65%的事物都來源于進口。
俄烏的沖擊,讓當地缺乏現金的窘境更加難受,據貿易商表示,這兩大類產品在古巴今年內就上漲了25%及40%。
還來不及存錢的古巴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內食品、藥品等基本商品價格飛漲,電力、燃氣都因為供給不足而陷入短缺。
古巴經濟部長近日表示:價格居高不下正在破壞當地削減進口成本的計劃,天然氣短缺和停電的部分原因是燃料價格上漲和航運中斷。
“直到一個月前,一艘40000噸柴油油輪的(貨物)成本還只是3500-3600萬美元,但現在,同一艘船的成本已經是5800萬美元。”
另一方面,古巴與俄羅斯的關系一向不錯,俄羅斯也是古巴最主要的游客來源地之一,但隨著歐美對俄羅斯航空業的制裁,也讓古巴的旅游業大受打擊。印尼和斯里蘭卡還能奢望歐美游客拯救旅游業創匯,對古巴來說卻是不可能。
而對于古巴現在的改革來說,根基未穩就面臨巨大打擊,這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難度簡直翻了幾番。
印尼、斯里蘭卡和古巴還只是全球經濟體的幾個特寫,更多的卻是哀鴻遍野。
這一次的全球受挫也教育到,如何用政策維護好經濟的韌性,準備更充足的風險緩沖帶,將會是每一個國家永遠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