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從賺“價”變成賺“量” 生豬養殖未來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6月中旬以來,國內生豬價格繼續走高。百川盈孚數據顯示,截至6月23日,全國生豬均價為17.25元/公斤,較6月上旬時15.69元的價格環比再增10%,越過行業盈虧平衡線。
對于4月以來的這波連續反彈,市場各方普遍認為,新一輪豬周期已經啟動,代表2023年1月豬價的生豬2301合約,6月初至今每日結算價也始終維持在20元/公斤的高位。
只是,行業底部不等于行業拐點,在需求保持穩定、供給仍處于相對高位的背景下,豬價上行仍然面臨諸多變量。
業內認為,即便新一輪豬周期已經開啟,由于上漲驅動力與2019年存在極大差異,豬價上漲空間將遠遠無法達到上一輪動輒30元、40元的高點,這就限制了相關企業利潤率的提升。
若以20元/公斤價格粗略估算,相當于賣5頭豬,才能抵得上2019年10月賣1頭豬的利潤。如此來看,生豬養殖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01
生豬養殖業單位利潤產出大幅降低
對于行業走勢,產業資本的判斷最為敏銳。
從近期牧原股份“目前沒有安排大規模資本開支的具體計劃”的表態來看,整個行業的盈利前景并不是特別樂觀。
其中道理很容易理解。因為,幾乎所有周期性行業的利潤,主要依賴產品漲價帶來的利潤率提升,產銷量的增長只是次要因素。
生豬產業也是如此,可以算一筆簡單的賬來說明。
2019年10月,生豬均價達到40元/公斤,成本按15元/公斤計算,即每公斤毛利潤可達25元,毛利率為62.5%。
2020年豬價高位震蕩期間,牧原股份一半收入是凈利潤,當年公司營收563億元,營業利潤304億元,歸母凈利潤275億元,養殖行業毛利率62.09%。
而假設本輪豬價年底漲到21元/公斤,并參照上述16元的成本計算,公司每公斤毛利潤則只有5元錢。
即,相當于公司要出售5頭生豬,才能抵得上2020年時1頭的利潤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每公斤5元錢的利潤已屬極高盈利水平,按照110公斤標準出欄體重計算,每頭生豬毛利已達550元。“從歷史數據來看,生豬養殖行業歷年來并不是一個利潤非常高的行業,在歷次豬周期中,一般利潤的峰值都在600元/頭左右就會回歸,上一輪豬周期的峰值3000元/頭利潤再發生的概率非常低。”中原期貨表示。
這相當于,未來生豬養殖業的單位利潤產出大幅降低,從賺取“價”的錢變成了賺取“量”的利潤。
實際上,牧原股份近兩年也是這么干的。2020年,該公司全年生豬銷量為1811.5萬頭,2021年增加至4026.3萬頭。
公司預計的2022年生豬出欄區間為5000萬頭-5600萬頭。按照中位數5300萬頭估算,大概在2020年基礎上增加200%左右,但是這并不能彌補上述單位利潤率下滑的影響,除非豬價出現超預期上漲,公司將很難達到2020年的利潤高點。
需要指出的是,牧原股份尚且如此,其他上市豬企想要賺錢更難。
中原期貨5月下旬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行業平均成本12.5元/公斤,牧原成本11.7元/公斤,溫氏成本12元/公斤,正邦成本12.5元/公斤,與行業平均成本基本持平;現階段上市公司成本,牧原成本15-16元/公斤,新希望將近19元/公斤,正邦、天邦接近20元/公斤。
02
養豬巨頭的擴張有無盡頭?
成本上升,更多的依靠數量,那么,養豬巨頭會無限擴張下去嗎?我國未來的養豬業,到底是該走由大集團主導的“美國模式”,還是以家庭農場為主的“歐洲模式”?
不論是哪一種模式,都有擁躉。既有聲音支持頭部豬企持續擴張,形成養豬界的“一超多強”格局,超級豬企最終走向極限規模;也有聲音認為“歐洲模式”才是中國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未來將呈現規模化集團養豬與家庭農場并存。
業內認為,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市場需求量大,適合多元化的產業組織模式。既要看到“美國模式”的優勢,國內無法完全復制,又要看到國內基本國情,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小散養殖戶仍會長期存在。
農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首席分析師朱增勇表示,不同區域可以基于資源稟賦、市場發育和經濟發展形勢,選擇最優的產業組合模式。同時,還要注重產業質量和規模質量,避免低質量擴張。
2007年以后,隨著規模化水平提升,規模化豬場的門檻提升至年出欄500頭。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7.1%。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8%左右,到2025年達到65%以上。
對于規模化,“年出欄生豬500頭”只是中國的標準,雖然國際上并沒有統一標準,但普遍高于中國。朱增勇稱,以出欄量占比來看,美國是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養殖戶占主體,歐盟則以2000-3000頭占比最高。同時,歐盟不同國家的規模化差異也較大,但大部分都是適度規模化家庭農場。同時,區域化生產特征明顯。
對比國外養豬業模式,我國目前仍處于規模化加速期。朱增勇稱,從產業實際以及資源稟賦來看,我國規模化中樞水平將會不斷提升,在達到一定水平后保持相對穩定。
業內預計,區別于美國生豬產業鏈從下游屠宰往上游整合,國內中短期或以橫向養殖端自我集中為主,長期或為養殖端向下游集中。養殖端的話語權將隨著集中度不斷提高而增強,養殖端仍占未來中國生豬養殖利潤端分配的大頭,屠宰只是養殖端的利潤縱向拓展方向,為養殖端貢獻附加利潤。
與此同時,國內養豬巨頭未來也存在著擴張邊界。王祖力認為,受用地、管理、資本和盈利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頭部豬企的無限擴張是不可能的。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小散養殖戶在生豬養殖成本方面具有優勢,調整靈活,具有頑強生命力,將是我國生豬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布瑞克咨詢高級研究員徐洪志稱,即便是美國,也不存在“巨無霸”豬企。豬企巨頭的出現,對國內小規模養殖戶的利益肯定會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在生豬定價權方面。對于國內“一超多強”的養豬業格局,預計再經歷兩個豬周期,即2030年之際,頭部豬企擴張將會達到極限。至于牧原股份,按其目前養殖項目土地儲備,如果全部建成使用,出欄規模可達7000萬頭,未來出欄規模可能會進一步擴張,但達到年出欄1億頭的難度很大。
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首席科學家易敢峰表示,“無論是哪一種模式,最根本的還是成本和效率的問題”。
易敢峰稱,未來十年,我國養豬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由散戶養殖向規模化養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規模化集團養豬與家庭農場將并存。按照歐洲規模標準,家庭農場應該是300~500頭母豬,生豬年出欄5000~10000頭,國內可以借鑒歐洲的產業聯合體,結合家庭農場模式進行分工合作、利益共享,達到環境友好、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來源:第一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