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半的玉米都用來喂豬,0.34億噸被浪費,如何養活更多豬?
俗話說,豬糧安天下。養豬業的快速發展和臨儲玉米見低,使得玉米產需缺口由隱性轉為顯性,11月中旬玉米價格創歷史同期最高一些飼料企業和養殖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開始采購稻谷和小麥替代玉米做飼料,使得“人畜爭糧”矛盾加劇。那我國糧食安全是否有隱患?是否需要擔憂?
畜產品、飼料需求使得矛盾突出
從1983年開始,中國開始從食物和飼料的凈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并且出口量和凈出口量逐年增加。在過去30年里,由于制度創新、技術進步、市場改革、農業投入等多方面原因,中國的食物(糧食)安全不斷提高,口糧自給率已突破98%。
因此,從實際數據來看,中國糧食安全無虞,而我們目前強調的糧食安全問題并不是“誰來養活中國人”,而是“誰來供給中國的畜產品”或“誰來養活中國需要的畜禽”。
因此,用稻谷和小麥替代玉米做飼料,終非長久之策。要解決飼料糧短缺問題,既要關注眼前,又要關注長遠,從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解決“人畜爭糧”問題。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國內市場供給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
一是要立足國內,持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一方面,要在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增加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大豆種植面積,擴大飼料糧供應,嚴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發展;另一方面,要適度調整“六畜豬為首”的畜牧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飼草型畜牧業,減少飼料糧使用,扭轉“人畜爭糧”尷尬局面。
二是要面向世界,適度進口玉米、大麥、高粱等飼料糧。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出口國糧食產量和政策的變化、大國之間博弈日益劇烈,給糧食進口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近期,美國大幅下調2020年玉米產量,阿根廷全面取消玉米出口限制,對國內玉米市場造成的聯動效應有目共睹。從長期來看,需要不斷拓展糧食進口多元化渠道,增強國際糧食供應鏈管理能力,確保糧食進口的穩定性。
雖然中國可以選擇直接進口畜產品來滿足國內的需求增長,但通過進口飼料糧增加國內畜產品供給的方式可能更可行。“現在,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飼料的供給與安全問題”,適度進口飼料糧,等于隱性進口了“土地和水資源”,提升了畜禽產品生產能力,保障了畜禽產品供給安全。
養殖浪費觸目驚心,節糧降耗刻不容緩
以玉米為例,從畜禽養殖的角度來說說糧食的浪費。
2018年我國生豬出欄量6.9億頭(因為2019年行業受到非瘟疫情影響出欄量減少,我們按照2018年的出欄量計算),而一頭長到250斤左右出欄的肥豬,保守來算一生需要650斤飼料,而一斤飼料中大概需要用到0.6斤玉米,也就是一頭豬一生要消耗掉390斤玉米,而6.9億頭豬則需要消耗1.35億噸的玉米。同年,中國玉米產量為2.6億噸左右,也就是說中國有一半的玉米是用來喂豬了。這其中又浪費了多少?
目前,在常規的豬場中,由于儲存不當、料槽設計不科學等問題,一般會有10%-15%的料完全沒有被豬吃下;此外,加上由于豬自身消化吸收問題、粗放式養殖方式等造成的浪費,總體飼料浪費量應該會占到總量的25%,也就是說,1.35億噸玉米中有0.34億噸被浪費掉了。
目前我國養豬行業中,同樣是6.9億頭的出欄量,如果按照PSY水平一般的18頭算,則每年需要3800萬頭母豬,如果按照上等28頭算的話則每年需要2400多萬頭母豬,也就是要達到同樣的出欄量,使用基因優良,繁殖性能更好的母豬,可以減少養殖1400萬頭母豬。我們通常都按照一頭母豬一年1噸配合飼料計算,約需0.6噸玉米,那么使用優質種源僅僅母豬一年就可以節約840萬噸玉米,接近進口玉米總量的一半了!這是“基因無力”造成的浪費!
踐行節糧計劃,更需在技術上精進
在全球頂尖飼料企業榜單中國的新希望集團首次超過泰國的正大集團,躍居全球第一。而中國的海大集團則從2020年的第6位躍升至第3位。
新希望飼料年產量第一新希望表示,為踐行節糧計劃,主要圍繞配方、數字化改造、養殖等方面開展。為了節糧、降本,多元配方、少用豆粕成為行業共識。為實現這一目標,公司采取了“提效、開源、調結構”等綜合措施。通過自主研發,技術改造,對原有生產設備進行技術升級,致力于持續降低原料損耗。養殖節糧則是通過優化育種,尋求繁殖性能、飼料轉換效率最優的品種來減少養殖耗用;通過精準飼喂,嚴格根據豬牲口不同階段所需營養精準投料,精細管理,減少飼料浪費。
精準把握糧食進口,擴展多條進口通道
從中國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看,2022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進口糧食12233萬噸,較2021年同期減少11.3%。糧食進口呈現量減價揚的態勢,除了大米和高粱進口同比增長外,其他糧食品種進口量同比下降。我國糧食進口以飼料糧為主,人們最擔心的是糧食進口減少是否會影響飼料糧供應安全。
從目前來看,糧食進口量下降對國內飼料糧穩定供給影響有限。首先,今年我國糧食進口量雖然有所下降,但全年糧食進口總量有望與2020年進口量持平,對國內飼料糧穩定供應影響不大。其次,面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我國未雨綢繆,從供需兩側入手加強糧食宏觀調控,確保飼料糧供需基本面保持穩定。從供給側看,今年我國實施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的糧食生產政策,為保供給、穩物價、增信心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們可以放心的是,目前中國的口糧肯定是足夠的。這也是國家最為重視的工作之一,我國糧食政策對稻谷和小麥這兩種基本口糧高度重視和重點支持,要求主糧自給率達到95%-100%,這也是國家一直以來反復強調18億畝耕地紅線的根本原因。因此,對于中國來說,正視人畜爭糧的矛盾,積極尋找應對之道才是正確的做法。讓十四億人吃飽飯是我們已經實現的偉大成就,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讓十四億人的餐桌上,米飯、包子、面條、豬雞牛羊、魚蝦蟹,每一樣都不應該少,每一個人都應該吃到自己想吃的美好食物!
來源:中國經濟報、網絡、湖南飼料
一周熱點
- 2023-05-08驕傲!這群新希望人喜提“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
- 2023-05-06國家研究啟動年內第二批凍豬肉收儲 行業壓力何時緩解?
- 2023-05-06南非飼料玉米輸華通道打通 “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共贏開拓新空間
- 2023-05-06邵博士赴五常民主村助推鄉村振興
- 2023-05-06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顯示——全球糧食危機進一步加劇
- 2023-05-06首批南非飼料玉米到港了!玉米格局大變
- 2023-05-052023年一季度巴西牛肉、豬肉和禽肉出口表現良好
- 2023-05-055月美豆供需報告前瞻及對國內油粕市場的影響
- 2023-05-05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名單公布!1403家企業入選!
- 2023-05-05農業農村部:2023年3月生豬產品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