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期貨上市兩周年,對我國生豬市場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021年1月8日,我國首個畜牧期貨品種和活體交割品種——生豬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如今滿兩周年,對我國生豬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2021年的生豬期貨
我國生豬期貨的發展共經歷了 20 年歷程,從2001 年大商所啟動生豬期貨研究工作開始,到 2021年 1 月 8 日的正式掛牌上市,標的物經歷了從豬胴體到活豬、到仔豬、再回到活豬、回到豬胴體、再到分割冷凍豬肉、最終又回到活豬的漫長過程。
“生豬期貨上市以后,剛好迎來一輪生豬價格下跌。”南華期貨副總經理朱斌表示,他曾擔心市場上會有人認為,是生豬期貨的上市導致了豬價下跌。
據了解,大型生豬養殖企業積極參與期貨市場的態勢基本形成,中小養殖戶則以參與“保險+期貨”項目為主。
2021年共有2500多家單位客戶參與期貨交易和交割,90余家養殖企業申請了套期保值資格。牧原股份、巨星農牧等10余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表示計劃利用期貨市場輔助經營,生豬養殖前20家龍頭企業中,已有19家向大連商品交易所提交了交割庫申請材料,11家成為生豬期貨交割庫。
牧原股份董事會秘書秦軍表示,作為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牧原股份依據自身出欄計劃及養殖成本,合理設計套期保值方案,并基于市場行情研判,在生豬期貨各合約上進行套期保值交易。牧原股份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企業已完成期貨團隊的組建,未來也將不斷完善研究及交易體系,打通期現貨部門聯動,探索出最適合企業穩定經營的期現模式,更好使用生豬期貨輔助企業經營發展。
我國生豬期貨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發展快,生豬作為國內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截至2022 年 1 月,累計成交量已近 620 萬手,成交額達 1.74萬億元,其中大型養殖戶參與期貨交易的態勢已基本形成,中小養殖戶所青睞的“保險 + 期貨” 項目也日漸成熟 ; 二是范圍廣,以生豬養殖業為中心,涉及如飼料加工、獸藥疫苗、肉類屠宰、冷鏈物流、零售餐飲等諸多上下游相關行業 ; 三是影響深,生豬期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從種植、貿易、加工再到養殖的完整產業鏈風險管理閉環,進一步加速行業洗牌。
中糧家佳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國金介紹,中糧家佳康積極參與生豬期貨,通過賣出套保規避經營風險,是直接受益者。
四川德康農牧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擁有2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公司副總裁胡偉告訴記者,生豬養殖有兩大風險,一是生產風險,也稱養殖風險;二是價格風險,即豬價波動的風險。“對于期貨市場,我們主動擁抱,全方位參與。”他所說的全方位參與是指生豬期貨的每一個合約都參與,生豬期貨衍生的場外期權、“保險+期貨”也都積極參與,生豬期現結合的模式和項目也都在積極探索嘗試。“期貨對企業規避價格風險意義重大。”胡偉說。
一些養殖企業利用生豬期貨風險對沖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穩價”效果。同時,也有很多生豬企業沒有采取套期保值措施,導致今年業績承壓。“生豬期貨具備風險對沖能力,關鍵看企業如何利用。”朱斌說。
2022年上市公司和龍頭企業運用期貨鎖定養殖收益
2022年,生豬期貨遠月合約價格被宏觀管理部門多次引用。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引導行業預期和制定相關宏觀調控政策的參考,這說明了生豬期貨價格信號作用得到肯定。同時,養殖企業及養殖戶也通過及時關注市場變化和期貨價格信號,適時調整出欄節奏,科學合理安排生產經營。
記者從大商所了解到,2022年全年,生豬期貨總成交量達827.93萬手,日均持倉量9.64萬手,交割667手。截至目前,生豬交割庫數量為41家,覆蓋11個省(自治區)。
長江期貨飼料養殖產業服務中心總經理韋蕾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生豬期貨上市兩年以來,期現價格趨勢基本一致,期現回歸良好,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逐步發揮,近月合約期現價格相關性高達0.98,各合約最后交易日基差均值為252元/噸,到期期現價差率均值為3.87%,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期現市場的聯動性。
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產業企業開始關注并參與生豬期貨。截至目前,已有3000余家產業客戶參與生豬期貨交易。其中,中糧家佳康、牧原股份、唐人神、大北農、德康農牧等產業鏈上市企業、龍頭企業積極利用期貨市場鎖定養殖收益。
大商所相關人士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為了更好促進生豬期貨功能發揮,更好服務生豬保供穩價,自上市以來面向市場需求多措并舉確保生豬交割平穩順暢,具體來看:一是持續增設生豬期貨交割庫,擴大生豬期貨交割服務范圍,擴充可供交割資源。二是結合現貨市場變化,適時發布和調整地區升貼水,促進期現價格回歸。三是推出生豬協議交收業務,提升產業企業參與期貨交割的靈活度。
回顧2022年生豬期貨走勢的四個階段2022年生豬期貨走勢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年初至4月中旬,行情低位盤整。春節前生豬出欄量維持高位,為博節前最后的需求高峰,集團及散戶均降重出欄,壓制豬價。年后大體重豬去化明顯,需求進入季節性淡季。低價之下,面臨虧損,養殖戶出欄意愿下降,供需僵持。
第二階段為4月中旬至7月中旬,期現共振上漲。2021年年中開始的能繁母豬去化在此階段開始逐漸兌現至出欄量上,疊加出欄體重已下滑至低位,供應收緊。同時,2月份收儲啟動提振市場信心,為后續上漲埋下伏筆。進入四月中,供需格局逐漸進入偏緊格局,價格開啟上漲,散戶惜售壓欄,部分二次育肥進場,盡管需求較一季度回暖幅度有限,但供應收緊,屠企被迫調價,生豬期現同步上漲。
第三階段為7月中旬至10月中旬,供需博弈之下,豬價高位震蕩。天氣轉熱市場大豬需求下滑,同時價格高位下散戶及二次育肥順價出欄,增加市場供應量,豬價上方空間受限。但進入9月,伴隨學校開學,天氣轉涼,市場需求有所好轉,養殖戶再度惜售,且二次育肥進場,對豬價形成支撐,并在10月中將豬價推向高位。
第四階段為10月中至當下,旺季需求落空,豬價大幅下跌。11月中下旬為傳統腌臘旺季開啟時點,前期壓欄大豬陸續出欄。盡管屠宰量有所上行,但受各地疫情爆發疊加宏觀經濟惡化影響,需求同比下滑明顯。進入十二月,市場趕腌臘需求旺季,集團場沖量,價格持續下跌,二次育肥及前期壓欄大豬恐慌拋售,供大于需格局下,旺季不旺,豬價弱勢。
生豬期貨對生豬產業的影響
期貨市場認為生豬期貨的上市對整個產業的“量”和“質” 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量”的方面,2021 年 1 月生豬期貨上市初期,我國生豬產能仍處于較低水平,生豬出欄量與豬肉產量距離非洲豬瘟疫情爆發前仍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是養殖企業擔心擴產后導致產能釋放,從而使養殖利潤變薄。在生豬期貨上市后,生豬養殖戶就可以運用期貨工具實現風險對沖,從而穩定經營生產,進一步釋放產能,可見對我國生豬供應的恢復有著重大意義。同時,隨著供應量的逐步提高,上游的飼料與獸藥以及下游的屠宰與食品等行業也會相繼受益。
在“質”的方面, 由于此前生豬市場缺乏統一且公允的市場價格, 而生豬期貨的價格發現的功能剛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此外,生豬全產業鏈可以根據價格信號合理安排生產經營計劃,也能夠根據價格信號更加理性地進行貿易往來,使得未來的生豬市場或將變得更加理性,進而熨平長周期視角下的豬周期波動與短周期視角下的季節性等價格波動。
甚者,在生豬期貨上市后,業內企業可以通過健全自身期貨品系,從而達到企業利潤管理的優化。例如,生豬養殖企業可以通過豆粕、玉米與生豬等期貨合約組合有效把控其養殖利潤,在市場風險與運營風險得到對沖的情況下,養殖企業更愿意進行創新研發與內部經營,進一步推動行業發展。隨著風險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逐步提升,生豬養殖業的總體產業結構也會隨之得到優化。另一方面,由于生豬養殖主體以散戶為主,品系比較雜亂,我國生豬養殖成績與國外相差較大。隨著期貨的誕生,對標的物的規范化,有利于我國生豬養殖標準化的形成,提高豬群質量。
對于大型養殖集團而言,生豬期貨是機遇也是挑戰,未來行業的競爭格局將不再拘泥于養殖能力,”考驗的是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金融工具, 以及產業鏈上下游能否有效環環相扣的綜合經營管理能力。
文章來源:廣發期貨、證券日報
一周熱點
- 2023-01-192023年1月全球粗糧市場與貿易報告
- 2023-01-17中牧安達喜獲“三體系”認證證書
- 2023-01-17贏創榮膺2023年度“中國杰出雇主”認證
- 2023-01-17農業農村部再批轉基因玉米、大豆生物安全證書
- 2023-01-17大豆進口或見頂 自給率提升3個百分點
- 2023-01-16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培育的中畜五指山小型豬近交系被認定為中國實驗動物資源
- 2023-01-16雷文勇當選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委員
- 2023-01-16敲重點!2022年豬業幾大數據:上市豬企出欄量超1.2億頭、成本下降503元每頭……
- 2023-01-16生豬價格跌至15元每公斤 國家發展改革委釋放穩價信號
- 2023-01-13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長李忠一行蒞臨大北農集團視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