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養豬業市場發展及市場需求量的增加,養豬管理日漸火熱,關乎養豬業的經濟效益。這種管理追求到每一頭豬、每一欄豬舍、每一名員工……足見重要性。各大豬企何以把握好管理的脈搏,迅猛發展?我們一探便知。
牧原:企業傳承與管理創新并行
管理是企業治理中核心的話題,也是企業治理現代化的集中體現。早在2021年,牧原就曾表示,優化公司內部管理水平帶來的養殖成績提升是成本下降的主要來源。那么,牧原企業管理的現代治理特色是什么呢?答案是企業傳承與管理創新。
企業傳承是牧原管理創新的核心話題,牧原在集團層面建立了新老班子雙核心制,采取以老帶新的辦法,搭建企業二代與職業經理人共同成長的傳承構架,驅動年輕的領導核心盡快進入管理角色。
牧原聘請了國際最知名的管理咨詢大師拉姆·查蘭作為公司的董事,為公司管理注入世界先進的管理智慧,這一雙核領導制,便是得于此。不僅為公司管理文化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而且為現代民企權杖傳承提供了一種新實踐與新思維。
規模化企業如何實現轉型,才能實現管理效率不損耗?從牧原的實踐看,牧原從企業管理的本質——利潤創造出發,探索利潤導航、自我管理的創新之路,把管理交給員工自已,特別是實現管理精細化,把微觀管理做到了極致,追求管理到每一頭豬、每一欄豬舍、每一名員工,每一位段長。
新希望六和:推進內部變革和精細化管理
根據新希望發布的2022業績預告,2022年預計虧損 4.1~6.1 億,比 2021 年大幅度減虧,去年下半年預計盈利35.3-37.3億元。作為公司核心業務的養豬業務,各項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和提升,養殖成本下降明顯。探尋經營質變的背后,其核心仍是一年來新希望六和積極推進的內部變革和精細化管理。
成本持續改善,利潤環比增長。從生豬養殖完全成本來看,新希望六和全年下降了2.1元,從18.8元/公斤一路下降至16.7元/公斤左右。與此同時,在種豬配種、產仔,育肥豬料肉比、成活率,非瘟防控等生產指標方面,成績亮眼:對比年初,受胎率提高4個百分點,窩均活仔提高近1頭,窩均斷奶提高1.5頭。成本持續改善,逐季度扭虧為盈,利潤環比連續增長!
改變經營困局,契合未來愿景。新希望六和年初開始總部職能轉型的變革。在具體管控模式上,從總部到產業,對涉及預算、投資決策和績效等在內的六大委員會和18個部門及五大經營單元、兩個直屬公司進行重塑,推動公司總部從財務及投資管控型向全面經營及重點運營型轉變。制定短期和中長期周期運營策略,進一步做精專業管理,讓生產人員回歸一線豬場。
多措并舉提升,經營兌現質變。去年,新希望六和推出自上市以來史上最大規模的“股權激勵”,60%傾斜向豬產業骨干員工,覆蓋了總部、中臺至豬場場長、場助。在運營管理上,新希望六和還積極探索和構建“數智養殖”全產業鏈體系,在各個環節通過數字化促進養豬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同時,去年又繼續以“業數一體、三全四化”為引領,大力開展數字化轉型,推動業務與數字科技緊密結合,以助力豬產業構建更專業、更高效、更精細的全生命周期運營體系。
溫氏:深化管理和組織架構變革
行業低迷期也是企業特殊期,更是考驗管理者的關鍵期,溫氏一直在進行管理和組織架構變革,促進管理精細化和內部良性競爭。
2016年成立養豬事業部、養禽事業部、大華農事業部,分管公司的不同業務。為進一步優化公司養豬業務的區域布局,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持續推進養豬業務精細化管理,2022年溫氏在豬業二部的基礎上進行資源整合,成立豬業三部,為公司內部管理型機構。據此,溫氏養豬事業部分拆成三個平行事業部:豬業一部、豬業二部、豬業三部。育種方面以中芯種業為主,面向市場與內部供應。
堅持共創共享的企業文化,是公司能夠在經歷多次危機后持續前行的重要基礎。在公司內部實行員工股份合作制,鼓勵骨干員工積極持有公司股份;進行員工薪酬改革,出臺“一司一策”“一場一策”“一段一策”等激勵制度。
近兩年,溫氏股份不斷推進降本增效專項工作,效果逐步顯現。過去一年,溫氏通過調整日糧配方結構,發揮集采優勢;優化種群結構,提升產能利用率,完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等措施,把綜合成本從年初17元/公斤,持續穩定地下降至16元/公斤,逆勢下降1元/公斤。2023年進一步極限降本至15.4元/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