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生豬價格持續處于低位,養殖戶決策出現明顯分化。一部分養殖戶擔心豬價繼續下跌,加快了去產能進度,以減少虧損。另一部分養殖戶則看好下半年的豬價走勢,預留和購進了不少母豬。不過,目前豬價既沒有深跌,也沒有大漲,而是維持在每斤7元左右徘徊。
豬價保持低位原因在哪?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從供需兩方面分析了豬價保持低位的原因。“定點屠宰企業的屠宰量從去年12月份到今年3月份一直是保持同比增長的態勢,所以生豬的供給相對比較充裕。從消費來看,盡管節后消費有明顯的短期提振,但是當前總體處于消費淡季,豬價在2月中旬反彈以后,從4月份開始又有所回落。”
新湖期貨農產品研究員孫昭君則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一是飼料原料端,玉米和豆粕價格均出現明顯下跌走勢,期間盤面07合約玉米跌幅近5%,豆粕跌幅約10%,生豬成本端支撐下移;二是政策端利多褪去,根據豬糧比,3月中旬至今生豬價格處于過度下跌二級預警區間,政策收儲等支撐力度減弱;三是生豬供應端,二育出欄施壓,生豬出欄體重持續居于高位,市場供應充足;四是需求端,期間處于消費淡季,階段性消費端缺乏支撐,均導致豬價表現低迷。
回顧今年以來的豬價走勢,最高點出現在今年一月份,為每斤8塊錢出頭。最低點在4月中旬,為每斤略低于7塊錢。整體來看,漲跌幅不大,而且沒有出現急漲急跌現象。揚翔股份副總裁高遠飛認為,主要原因是生豬養殖行業的投機現象明顯減少。
“豬價急漲急跌跟投機養豬的人比較多、其手上的操控量比較大有一定關系。2023年這段時間為什么沒有出現急漲急跌?我覺得還是豬價跌到9塊錢以下,那些搞投機的、做二次育肥的人,可能沒有像以前那么瘋狂。”高遠飛說。
大型養殖企業看多后市
肉價持續低迷,從居民生活角度來講,有助于減輕豬肉消費負擔。“低價有利于刺激需求,無論是真實需求還是補庫需求都開始增加”,混沌天成期貨研究院農產品首席分析師朱良表示。
供給端方面,2022年生豬價格整體疲軟,但對于溫氏股份、神農集團等大型養殖企業而言,生豬銷量卻反向增加。
神農集團生豬銷量創下歷史新高92.8萬頭,同比增長41.96%,實現歸母凈利潤為2.68億元,同比增加9.29%。4月18日,神農集團發布公告,擬投入20億元布局生豬產業鏈,項目將建設存欄8000頭以上現代化豬場及配套育肥場2-4個,增加生豬存欄量1.6-3.2萬頭。
總市值超1300億元的養殖龍頭溫氏股份在近日一次投資者調研中表示,過去兩三年行業發展較為困難,整體出于虧損狀態,但公司看好今年肉豬市場行情,今年豬價整體呈現震蕩向上的趨勢,豬價繼續下跌的可能性較小,公司預計二季度豬價將好于一季度。
此外,包括新希望、天邦食品等在內的上市豬企,正在將屠宰業務進一步延伸到食品深加工。
豬價后市如何
對于接下來的豬價走勢,業內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豬價還要繼續下跌,為反彈積蓄能量。也有人認為豬價二季度以后會大漲。而從政府部門發布的信息來看,豬價大漲大跌都不太可能。
朱增勇預計,從生豬養殖的核心指標來看,今年可能是最近幾年來豬價走勢最穩的一年。“因為豬周期的一個核心指標是能繁母豬產能,從去年4月份開始,能繁母豬存欄量隨著豬價反彈一直持續增長,但是累計增幅比較溫和。今年1月份以后豬價又回落,連續三個月能繁母豬的降幅也是相對較小。所以如果能繁母豬的波動相對較小的話,豬價的波幅將會明顯收窄。”
“生豬價格未來走勢可能會在低位徘徊游移,但進一步持續下跌或者大跌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一方面生豬期貨走勢會引導豬企補欄和出欄節奏從而影響生豬現貨市場走勢;另一方面國家儲備肉收儲機制和行業信息通報機制也會適時啟動以防止豬價大起大落對行業可持續發展與食品保障造成重大負面影響。”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
東證期貨衍生品研究院農產品資深分析師黃玉萍認為,從基本面的角度,生豬出欄體重依然處于偏高位置,去重的過程需要放量出欄配合。因此,出于降重減負需要,近期現貨受到供給壓制較強,除非需求端產生超預期突破。
“二季度生豬在供需格局逐步反轉的情況下,價格有望再度回到養殖成本上方。”方正中期研究院飼料養殖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從志分析指出,3月份階段性終端年前存貨逐步出清,而供給端壓力也已得到一定釋放,二季度開始二次育肥的積極入場一定程度可能限制近端的出欄節奏,生豬供需可能由之前的極度寬松環比出現改善。
孫昭君認為,二季度隨著消費端走出季節性淡季,以及二育主體入市對生豬價格的推動下,生豬養殖存在扭虧為盈的可能性,但盈利水平相對有限。預計二季度末生豬價格或在成本線附近,按照此前官方能繁母豬存欄數據推算,二季度開始生豬理論供應量將逐月遞增,而需求端,二季度仍處于疫情后消費弱復蘇階段,對生豬消費的支撐力度預計有限。此外,若二季度飼料原料端價格繼續走弱,相對利于養殖利潤修復。
來源:央廣網、國際金融報、期貨日報、華夏時報、中國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