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3年,生豬市場經歷相對長期的下行,“擁抱底部”成為養豬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2024年到來,業內普遍預期,一季度或之后,生豬行業拐點或將到來。目前,生豬養殖企業估值普遍處于底部,在產能去化的預期下,上行周期或將到來。
2023年生豬產能高位壓制豬價
2023年,生豬市場的發展并不順利。“擁抱底部”成為2023年生豬市場經營主體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豬肉價格為何會持續下跌,主要原因在于供需關系的失衡。
一方面,是供給過剩。
近幾年國內生豬養殖戶和養殖企業擴大產能,市場供應充足;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補貼、貸款、保險等;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化養殖的普及,養殖成本有所降低,這都有助于豬肉產能提升。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生豬出欄53723萬頭,同比增加1693萬頭,增長3.3%,為近5年出欄量最多。
另一方面,是需求端的減少。
近年來,受飲食結構調整、非洲豬瘟等影響,國內消費者對豬肉消費意愿下滑,一些消費者會更多選用牛肉、羊肉等其他肉制品,導致整個豬肉需求量有所減少。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豬肉消費量達到歷史性高峰,當年豬肉消費量為5865萬噸,人均消費豬肉42.6公斤。2022年,全國豬肉消費量只有3766萬噸,人均消費豬肉26.9公斤。與8年前的高峰相比,人均豬肉消費量大幅減少了36%。
此外,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3—2032)》,未來10年,預計豬肉消費量先增加后穩步回落。在肉類消費量中,豬肉等紅肉的消費量將下降。
業內專家指出,這兩年生豬產能處于高位。一方面,上一輪能繁母豬較高的存欄水平決定了2023年生豬市場較高的供給壓力,另一方面,生豬的生產效率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包括對疫病的處理、養殖效率等,決定了更加穩定且龐大的生豬存量。
消費不及預期、養殖成本居高不下,將養殖主體的盈利空間一再壓縮。然而,隨著行業整體規模養殖水平、產業集中度提升,行業整體產能調整的速度卻相對較慢。
國金證券食品飲料組分析師劉宸倩指出,2023年以來豬價持續低迷,上市生豬養殖業務前三季度均處于虧損狀態,行業的虧損和疫病擾動也使得產能連續9個月去化。多數養殖集團近兩年呈現虧損態勢,雖然短期豬價有所上行,但是2023年以來養殖企業依舊處于虧損狀態,行業產能去化態勢有望持續。
2024年生豬市場或經歷先抑后揚
混沌天成研究院投資咨詢部負責人朱良表示,從供給端來看,預計2024年3月以后出欄量將環比下滑,同比也處于負值,8月份以后的同比減量將會擴大。2024年3月以后豬價整體將處于上行周期。
“推斷的依據是:2023年全國生豬產能去化相對較大的月份是6月、10-12月,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生豬產能去化環比在10%-20%之間,到年末的能繁母豬同比應該在-10到-15%之間。同時,母豬生產效率提升相對已達最大。”朱良表示。
東證期貨衍生品研究院農產品分析師吳冰心分析,2024年下半年生豬行業的產能存在周期性與季節性雙反轉的可能。產量的寬松格局或延續至2024年第一季度,一季度的均價或低于2023年第四季度,鑒于2024年春節的特殊節點,一季度的低價或將出現在春節后的2月中下旬以及3月。
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分析師魏鑫預測,2024年上半年價格在二季度之后和2023年價格走勢“劈叉”,形成整年度向上的趨勢,但整個上行過程預計相對平緩,高度有限。
魏鑫認為,2024年價格水平仍然處于2023年來的中間位置,從成本收益角度來看,在成本下行的基調下,行業前30%企業有望實現一定水平的盈利(上市公司參考牧原、巨星、神農),行業前70%企業仍在盈虧平衡線或處于微虧水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機構普遍推斷,2024年生豬養殖飼料成本存在下行空間,為生豬養殖利潤創造可能性空間。
格林大華農產品分析師張曉君預計,2024年‘穩物價’政策指引力度有望加大。過低的豬價拖累CPI走勢,進而影響通過CPI對國內消費整體情況的真實判斷,預計階段性“托底政策”指引力度有望加大,一方面限制豬價進一步下跌空間;另一方面拉長養殖端去產能進程,防止集中過快去產能導致后期豬價的大幅波動。
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社、紅星新聞、中國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