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月21日以來,生豬期貨價格出現持續的反彈,1個多月漲幅接近1640元/噸。此前,由于受需求疲軟影響,生豬期貨價格從2萬元/噸迅速滑落至1.4萬元/噸,跌去將近30%的幅度。
在底部沉寂多年后,隨著產業供給端的減少,越來越多的交易者開始預期行情拐點的到來。不過,該次反彈在價格漲至15920元/噸的高位后便戛然而止,隨后連跌4個交易日。

圖片來源:文華財經 財聯社整理
截至29日撰稿時,生豬期貨主力合約報15025元/噸,跌1.25%。
一位生豬產業內的人士向財聯社表示,上周的這波漲價主要以集團公司為主,散戶為輔。散戶漲價不特別明顯,華東、華北、東北散戶上漲幅度不明顯,各有不同的上漲1到3毛,也有些地方一動不動。他預計,這波漲價即將結束。
不過展望未來,該業內人士稱,月末月初企業為清明節備貨預計還有一波上漲,總體來說,隨著仔豬價格的持續走高,市場看漲情緒隨之高漲,普遍對于后續豬價前景抱有樂觀心態。因此,在多方因素的支撐下,標豬以震蕩微微走高,中大豬穩弱明顯的趨勢下運行。
多家豬企進入“ICU”,母豬供給出現下滑
從基本面來看,生豬期貨價格的反彈與行業虧損下產能出清有關。
財聯社此前報道,隨著豬價的低迷,不少豬企出現持續虧損與高額負債。本輪周期下有多個豬企先后“暴雷”步入債務漩渦。
據不完全統計,負債率前三位的*ST正邦(002157)、傲農生物(603363)和天邦食品(002124)先后步入重整與申請重整的局面后,其他部分豬企也面臨負債率偏高、現金流緊張的狀況。
同時,根據上市公司財報披露整理,截至3月26日,A股生豬板塊中,已有預告或披露的36家公司2023年財報中,有27家虧損或預虧,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其中,溫氏股份虧63.29億元,牧原股份、傲農生物、天邦食品、大北農預計虧損金額均超15億元。
受此影響,生豬的供給也出現下滑。
農業農村部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月,國內能繁母豬存欄數為4067萬頭,較上一期的4142萬頭減少了75萬頭,環比下滑1.81%,同比下滑6.87%,也是自2021年以來最低的存欄量。
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輪豬周期磨底已接近尾聲,養殖行業即將迎來新一輪的上升周期。
價格反彈主因供給變化,需求回暖仍需等待
但是近期生豬期貨價格的下滑似乎給行業上升澆了一盆冷水,拐點似乎并未如期到來。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價格上漲的核心元素還是供給和消費需求,但消費短期內還是比較穩定的,近期價格的反彈主要還是供給發生了變化。
朱增勇稱,首先在去年四季度后出欄量激增,特別是春節前的出欄高峰,中大豬的存欄連續三個月下降,商品豬供給過剩的局面在三月份以來得到一定緩解。其次春節以后豬價并沒有出現像大家預期的深度下跌,大家對于后市的預期也開始提升,帶動了二次育肥,分流了一部分出欄的標豬,供給形勢得到好轉。
“但下半年更多的是一個市場的回暖,并不具備周期反轉的條件。“朱增勇補充。
在3月12日從盤錦出發經過河北山東進入江蘇調研生豬產業后,一位生豬養殖行業的資深人士牛哥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他向財聯社分析,首先現貨標豬價格上漲不及預期,供應大于需求并未改變。其次能繁母豬去化不及預期,規模廠、集團多數存在今年出欄量計劃增加(15%左右不等),散養戶數量和存欄環比和同比減少。
此外,凍品庫存量為近些年最高。上述人士稱,凍品出庫不及預期,臨期品多走貨不好。預計今年凍品對豬價影響很大(或抑制豬價上漲幅度)。年后屠宰量也幾乎是慣性回落,同比減少20%左右。
綜上,牛哥預計市場供應大于需求并未改變,能繁母豬去化不及預期,惜售情緒和壓欄拉漲疊加仔豬補欄及二育進場短期帶動豬價上行?;蛟S目前豬價上行已經透支了后期價格。
產能有所提升,消費略顯不足
此外,在生豬的下游,消費端一頭,情況似乎也不支持生豬的持續上漲。
此前,上市豬企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向財聯社記者稱,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生豬出欄72662萬頭,比上年增長3.8%;豬肉產量5794萬噸,比上年增長4.6%,處于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劉永好表示,這幾年,生豬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生豬養殖規?;蕦⒊^60%,能繁母豬存欄量4142萬頭,在生產效率提高的情況下,肥豬出欄量與市場消費量的不匹配是造成豬周期低谷期拉長的原因。
“另外,由于錯綜復雜的原因,目前消費增長不夠”。劉永好稱,一個是產能有所提升,一個消費略顯不足,供需匹配度有所變化,這也是導致豬周期拉長的原因之一,相信隨著經濟發展,隨著老百姓消費信心的提升,只要消費上去了,豬銷售就會好轉。
我的鋼鐵網Mysteel去年也發文表示,預計2023年豬肉產量在6000萬噸左右,同比漲幅在8.28%,表觀消費量在6167萬噸,同比漲幅7.93%。
綜合來看,豬肉表觀消費量主要是受到產能波動影響,預計2024年表觀消費量為5932萬噸,同比跌幅3.81%。除去表觀消費量降低,實際真正消費量在2024年難有明顯改善,居民消費習慣及消費能力均有所改變,對豬肉消費逐步減少,因此表觀消費量下滑是正常趨勢。
徽商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尉秀則向媒體分析,多種因素影響下,1月份市場生豬超賣,2月及3月市場出欄節奏放緩,疊加較高的標肥價差、具有性價比的造肉成本,支撐壓欄增重及二次育肥。當下盤面受短期情緒驅動表現偏強,但考慮到終端需求依舊有限,行情持續性或缺乏有效支撐,預估上漲空間有限,建議謹慎追多。
文章來源:財聯社 、廣東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