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9月1日,A股與H股的26家上市乳企中(按申萬行業分類)均已披露2024年上半年“成績單”。總體來看,26家乳企上半年合計實現營收1774.98億元,同比下降7.83%;合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6.63億元,同比微降0.19%。
上述26家公司中,僅有6家公司上半年實現了營收與凈利潤雙增長,16家乳企凈利潤同比下滑。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表示,從上游的奶源過剩到銷售端的低迷,再到消費端的深度探底,奶業產業鏈承受著巨大壓力。消費大環境影響使得行業整體承壓,市場復蘇緩慢,行業“馬太效應”愈加明顯。
乳制品消費需求疲軟、原料奶(奶源、原奶、生鮮乳)階段性供給過剩造成的奶價持續下跌,被視為奶牛養殖企業現階段經營不佳的主要原因。受中小牧場關停宰牛、牛只供應激增等影響,肉牛價格同樣走低。在此背景下,奶牛養殖業去產能進程加快,降本增效、?,F金流成為行業共識。
農業農村部8月20日發布的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顯示,由于供應慣性增長,生鮮乳價格仍低位運行,國內生鮮乳價格連續29個月同比下降。7月份,奶業主產省生鮮乳收購價每公斤3.24元,環比跌1.8%,同比跌13.8%。
同時,過低的價格導致了生產出現倒掛現象。據農業農村部生鮮乳收購站監測數據,從1月份至6月份累計來看,奶站生鮮乳產量同比增7.8%,生鮮乳產量增幅持續放緩,奶牛存欄量已連續四個月環比下降,但國內市場乳制品消費需求沒有顯著增長,預計后期國內生鮮乳收購價維持低位運行。
“乳制品消費提升本質上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當務之急是從源頭牧業減少供給。”中國農墾乳業聯盟經濟專家組組長宋亮表示,大型自建牧場應淘汰15%至20%的奶牛,包括后備母牛,以減少供給并調整供求關系。從中長期來看,國家應統籌各省的自然資源,實施配額制,并建立生乳乳制品供求產銷的預測預警機制,以省為單位實施以銷定產的策略。
東興證券研報顯示,原奶過剩局面將在今年逐步緩解,明年乳制品價格以低位震蕩為主,是否能回暖主要取決于需求側改善程度。在需求不足導致行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產品力強、具備更大渠道拓展空間的乳企更能夠穿越周期,待需求恢復后彈性更大。
盡管國內乳制品行業面臨市場形勢、供需關系和消費環境的巨大變化,乳制品行業相對于其他的消費品行業剛需需求特征較為明顯,乳業消費潛力有望持續增長。從經營和管理角度來講,行業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企業層面,宋亮認為,需加速推進產品結構性調整、供應鏈體系全面升級及商業模式與渠道合作方式的創新。這不僅是單一企業的行動,更是整個行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戰略轉型。
談及在行業調整期如何提振乳制品消費時,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表示,核心策略在于擴大飲奶人群的基數。
朱丹蓬則表示,未來消費者在選擇乳品時將更加務實和理性。因此,乳品必須同時兼備性價比與質價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場景創新、產品創新、渠道拓展以及實現網點的全覆蓋和渠道的全運營。只有這樣,乳企才能在降本增效中謀求生機,有效抵御整個行業周期的挑戰。
面對行業困境,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認為,奶牛養殖業應借鑒生豬產業案例,在調整期適當壓縮產能。
我國奶牛養殖業自2018年觸底反彈,奶價上行周期一直持續到2021年。澳亞集團認為,當時的奶價上行給奶牛養殖企業帶來樂觀長期前景,導致2020年至2022年大型牧場集中建設浪潮出現。據奶業專業雜志《荷斯坦》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國新擴建牧場項目166個,涉及存欄98萬頭;2022年約148個,涉及存欄超100萬頭。2023年,隨著越來越多的牧場投產,奶源供給過剩情況愈發嚴重。
李勝利估算,按每公斤奶虧損0.4元、每頭牛日產奶量35千克計算,一個1000頭牛場每年對現金流的消耗達到240萬元。預計在調整期,小牛場將出現30%以上的退出,部分大型牧場發生重組和并購。適當出清和壓縮產能有利于緩解生鮮乳供給過剩。出售部分中低產牛甚至后備牛,保障現金流安全是牧場第一要務。
據李勝利了解,2024年上半年,下游乳企協同上游養殖企業都在推行去產能計劃。寧夏奶牛存欄量從2023年底的91萬頭下降到2024年5月的81萬頭,部分牧場已不養后備牛。河北牛場由2024年初的833家下降到745家。此外,大型牧業集團到6月已淘汰成年母牛近5萬頭、全群10萬頭。3月份去產能至今,全國每天消減近4500噸原奶,合計15萬頭泌乳牛。
梳理奶牛養殖企業半年報發現,各大牧場均在降本增效,加大低效牛只淘汰力度,這也使得乳牛公平值變動減乳牛出售成本產生的虧損增加。上半年,現代牧業相關虧損為11.51億元,同比增虧115.5%;中國圣牧相關虧損為4.51億元,奶牛自繁擴群率同比下降約4.1%;澳亞集團相關虧損為22.71億元,部分被飼料成本下降等抵消。
為應對行業困境,近年來大型牧業集團在降本增效的同時,普遍通過布局飼草料產業、肉牛產業、育種業務、養牛技術服務、開發溢價能力更強的特色生鮮乳等舉措,來提升盈利水平和抗風險能力。
然而,受中小牧場關停宰牛、低價牛供應激增,進口牛肉數量增長等影響,我國肉牛產業同樣進入低谷期。據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數據,2024年6月,牛羊肉、牛奶供需關系寬松,牛肉集市均價每公斤69.8元,環比跌4.3%,同比跌16.7%;活牛價格每公斤25.2元,環比跌3.9%,同比跌21.9%。綜合判斷,牛羊肉供應處于寬松態勢,后期價格仍小幅下跌。
來源:證券日報、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