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盤玉米期價長期持續攀升,目前距離歷史高點2572元/噸僅一步之遙,且在豆類、油脂、白糖等農產品價格幾次回調之際,玉米似乎并未跟隨。筆者認為,這跟玉米本身的供需基本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玉米價格上漲有著較強的內在動力。
天氣因素導致玉米減產并增加收割成本
偶然因素不容忽視,今年8月,巴威、美莎克、海神等三個臺風過境東北,對正處于關鍵生長期的玉米產生顯著影響,徹底粉碎了豐收的希望,引發市場對今年玉米供應減少的擔憂。據統計,黑龍江地區玉米倒伏現象比較普遍,預計減產在10-20%之間,吉林地區玉米倒伏現象也比較嚴重,預計減產在20%左右,東北三省較嚴重的是遼寧,據統計三次臺風對遼寧不僅是大風影響還有暴雨侵襲,受淹和倒伏并列發生,預計減產幅度在50%以上。其中處于蠟熟期的玉米受倒伏影響有限,但對處于乳熟期和灌漿期的玉米,受倒伏減產概率較大,很多地區甚至直接絕產。綜合各方研究機構調查結論來看,業內對東北新季玉米減產的預期基本統一,但減產幅度各有不同,預期減產大致在300-1000萬噸之間。另外,臺風過后,玉米有折根、泡水情況的,基本不能售賣。由于玉米地里有積水,農機難以進入收割,也增加了收割成本。
臨儲拍賣持續火爆,拍賣溢價不斷攀升
從5月28日啟動今年首輪臨儲玉米拍賣,截止目前拍賣停止,據統計累計成交量5684萬噸,一次性儲備802萬噸,合計6486萬噸。已成交的臨儲糧已經進入集中出庫期,出庫比例約50-60%。今年拍賣平均成交率均為94.8%,成交均價為1922元/噸。相比2019年臨儲玉米共成交2191萬噸,平均成交率為26.4%,成交均價為1682元/噸。今年的拍賣可謂是成交異常火爆,拍賣溢價不斷攀升。這也帶動了現貨價格上行,截止9月16日玉米現貨價格為2260元/噸,與去年同期1916元/噸相比,上漲344元/噸,漲幅17.95%。現階段糧源稀缺供應偏緊是主因,部分囤糧主體繼續捂糧惜售,進一步加劇市場供應緊張,拍賣的成本因素使得現貨及近月期貨存在較強的支撐。
深加工企業玉米庫存下降,收購價格上漲
也正是由于天氣原因,今年東北地區玉米上市時間提前,近兩周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啟動本年度新玉米收購,且開秤價格大幅高開,很多糧商正在積極收購。目前玉米收購價普遍在0.8—1.08元/斤之間,其中干糧價格全部高于1元/斤,濕糧報價也在8毛/斤以上,遠超往年同期。另外,深加工企業玉米庫存也繼續呈下降趨勢。截止9月18日,國內56家深加工企業的玉米總庫存為1529100噸,相比前一周1591400噸,下降了62300噸,降幅3.91%,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61800噸,同比降幅19.13%。截止9月18日,國內玉米現貨周度均價為2257元/噸,環比上漲21元/噸,漲幅0.94%,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347元/噸,同比上漲18.17%。
生豬養殖恢復,飼用需求大增
我們知道,玉米最主要的兩個用途,一個是深加工,另一個是用于生豬、禽類飼料。在新季玉米遭災、陳玉米庫存清零之際,國內近兩年來居高不下的豬肉價格等又激發了人們養豬的積極性,當前國內生豬存欄量不斷增加,無疑將拉動玉米飼用需求增長。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生豬存欄環比增4.7%,連續7個月增長,同比增31.3%;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3.5%,連續11個月增長,同比增37%。生豬產能逐漸恢復,養殖行業回暖,飼料總產量同比增長,飼用需求繼續恢復。另一方面,深加工下游采購情緒升溫,產品價格上漲,企業加工利潤得以改善,深加工開機率處于季節性回升階段,對玉米需求趨增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事實。
整體來看,玉米價格上漲有其內在動力,自從2016年國內臨儲政策取消、調結構、去庫存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加之由于補貼幅度相差較大,部分地區玉米改種大豆,且經過連續三年拋儲,國內玉米庫存急速下降,均對玉米價格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撐。今年下半年,隨著養殖業回暖對玉米需求增加,臨儲玉米庫存在逐步出清,貿易商競價和儲糧積極性高漲,近期東北工廠開秤價格也大幅高開,玉米現貨和期貨價格均出現持續上漲行情。三場臺風導致東北主產區減產,使得市場看多氛圍更濃底氣更足。因此筆者預計,在沒有其他突發因素或特殊政策導致玉米市場有效供應大幅增加的前提下,玉米期價后市持續上漲的概率較大,突破歷史高點或許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