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部飼糧展望報告——2021年11月份刊中文版
摘要:2021/22年度美國玉米單產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最新作物產量報告,2021/22年度美國玉米產量預計達到150.62億蒲,比10月份預測值高出4300萬蒲。玉米單產將達到創紀錄的177蒲/英畝。玉米總用量預測數據上調5000萬蒲,為148.3億蒲,因為近來乙醇生產強勁。玉米農場平均價格預估不變,仍為每蒲5.45美元。
阿根廷玉米出口數據上調,因供應增加,競爭力增強,這體現在截至10月份的出口增加。由于10月份的出口偏低,巴西玉米出口數據下調。中國粗糧進口預測數據繼續上調,其中大麥和高粱進口增加,將幫助滿足粗糧飼料需求。美國玉米出口數據不變,將占到全球玉米貿易的33%,比上年減少560萬噸,因為美國所有的競爭對手國的玉米均有望豐收,晚些時候的出口預期增加。
美國國內展望
美國玉米產量數據上調,單產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美國農業部的11月份全球農業供需預測報告顯示,2021/22年度美國玉米供應增加,因為產量數據上調。2021/22年度美國玉米產量預計為150.62億蒲,比10月份預測值高出4300萬蒲。最新的預測是根據美國農業部全國農業統計局(NASS)2021年11月9日發布的農作物產量報告。玉米產量數據上調的原因在于單產數據上調0.5蒲,為每英畝177蒲。播種面積和收獲面積數據不變。單產預測數據如果成為現實,那么將是歷史最高紀錄,超過2017/18年度的前紀錄176.6蒲/英畝。生長季節期間西部玉米種植帶天氣干旱,對2021/22年度玉米產量造成不利影響,尤其是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和明尼蘇達州,這些地區的單產均低于趨勢水平。不過這些降幅被東部玉米種植帶的增幅所抵消,尤其是伊利諾伊州、印地安納州、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夏季期間東部玉米種植帶降雨充足,生長條件改善。
雖然西部玉米種植帶的單產下降,但是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和明尼蘇達州的播種面積增加,抵消了單產下滑帶來的影響,因此玉米產量高于上年。在衣阿華州,播種面積下滑被單產改善所抵消。雖然西部玉米種植帶的供應相對比春季預期的那樣緊張,當時農戶種植玉米,供應短缺問題并沒有如各州單產趨勢所示的那樣緊張。另外,NASS的西部玉米種植帶一些州的單產數據高于8月份的最初預期水平。這些緩解了一些供應擔憂,明尼蘇達州玉米單產預計為每英畝186蒲,相比之下,8月份的預測為166蒲/英畝,內布拉斯加州191蒲/英畝,相比之下,8月份的預測為186蒲/英畝。南達科他州137蒲/英畝,相比之下,8月份的預測為133蒲/英畝。
玉米收獲后乙醇生產恢復,玉米用量數據上調
2021/22年度美國玉米總用量預計達到148.3億蒲,比10月份預測值高出5000萬蒲,不過僅略高于上年。和上年出口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相比,2021/22年度國內用量占到更多比重。
美國玉米的食品種子工業(FSI)用量預計為66.8億蒲,比10月份預測值高出5000萬蒲,這完全是因為乙醇行業的玉米用量上調至52.5億蒲。
美國能源信息署周報顯示10月份乙醇產量大幅增加。10月份的周度乙醇產量幾乎超過2017年的歷史紀錄。產量增長的部分原因在于生產利潤豐厚,因為隨著2021/22年度玉米收獲上市,玉米價格,而汽油價格保持堅挺。
10月份乙醇產量增長也與夏季期間乙醇生產放慢有關,當時玉米價格高企,供應有限。夏季期間汽油供應穩步增長,盡管乙醇產量下滑,這導致乙醇庫存下降。在玉米收獲上市后乙醇產量大幅增加,至少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此前產能利用率偏低的影響。燃料乙醇產能約為每周3.3億加侖,2021年夏季的產能利用率一直遠低于這一水平,但是最近近幾周接近這一產能水平。
不過乙醇庫存并未相應大幅增長,原因可能包括,增加的乙醇產量直接用于國內汽油摻混,乙醇出口增加(美國統計調查局12月份才會發布10月份的乙醇出口易數據),產量從生產廠家轉運到儲存設施,或和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有關。今后汽油消費和消費者駕駛里程將是影響乙醇生產和需求的主要因素。補庫和出口可能提供額外機會,但是規模相對較低。
2021/22年度美國玉米期末庫存略微趨緊,年度農場均價預估不變
由于用量增幅超過產量增幅,2021/22年度美國玉米期末庫存預計為14.93億蒲,比10月份預測值低了700萬蒲。2021/22年度美國玉米農場均價預計為每蒲5.45美元,與10月份預測值一致,遠高于2020/21年度的4.52美元/蒲。NASS在10月29日發布的農產品價格報告中稱,9月份農戶的玉米售價平均為每蒲5.45美元。今年9月份是2021/22年度的第一個月,不過10月、11月和1月對年度農場均價的影響通常最為顯著,因為這個時候農戶會出售大部分玉米。9月份的價格首次揭示種植戶如何將生長季節期間預售的玉米轉化為實際收入。
玉米現貨價格已經低于夏季期間水平,這也在預料之中,因為夏末時的期末庫存降至極低水平,而之后2021/22年度玉米收獲上市。雖然目前玉米價格低于夏季時水平,但是仍高于上年同期,說明市場需求依然強勁。10月份伊利諾伊州中部的玉米現貨均價為每蒲5.37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3.97美元/蒲,但是低于2021年5月份創下的7.08美元/蒲。出口價格走勢類似,其中10月份美灣玉米均價為每蒲6.09美元,去年同期為4.74美元。玉米基差報價(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差值)說明市場在努力吸引農戶向國內用戶出售玉米,如乙醇生產廠和飼料廠。這與去年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市場價格主要受到港口價格及基差強勁的影響,因為海外需求旺盛。
2021/22年度所有飼糧和小麥的飼料用量和其它用量數據上調,GCAUs下調
2021/22年度飼糧和小麥的飼料用量和其它用量預計為1.504億噸,高于2020/21年度的1.493億噸。玉米、高粱和大麥的飼料用量和其它用量增幅抵消小麥和燕麥的同比降幅。2021/22年度谷物消費動物指數(GCAU)預計為1.005億單位,比2020/21年度的1.013億單位低了近80萬單位,主要原因是生豬存欄降低60萬頭,飼養牛存欄減少40萬頭,奶牛存欄量減少10萬頭。家禽GCAU提高了30萬單位,部分抵消了其他類別的降幅。
2021/22年度燕麥價格預估上調
2021/22年度美國燕麥產量預測數據不變,仍為4000萬蒲,供應總量預計為1.47億蒲,遠低于2020/21年度的6600萬蒲。加拿大生長條件干燥,燕麥歉收,也導致美國供應緊張,因為美國從加拿大進口的數量大幅下滑。
2021/22年度燕麥農場平均價格預估上調0.05美元,為每蒲3.65美元,這是根據截至9月份的數據。如果預測成為現實,將是2013/14年度以來的最高價格。
長期基本面因素導致燕麥價格上漲
自夏季以來,美國燕麥現貨和期貨價格大幅上漲。美國農業部農業營銷局(AMS)稱,2021年10月份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MGE)的燕麥期貨價格超過每蒲6美元,超過2008年和2014年創下的高點,上漲主要是因為2021/22年度美國和加拿大燕麥歉收,美國供應緊張。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燕麥產量一直穩步下滑。1980/81年度到1985/86年度期間,美國燕麥產量位于4.5億到6億蒲之間。而在過去十年里,產量最高的時候也不到9000萬蒲。燕麥減產的主要原因是燕麥收獲面積下降,因為單產仍在穩步提高。
燕麥主要產區位于美國北部平原和大湖區諸州(如明尼蘇達、南達科塔、北達科塔以及威斯康星)。隨著美國國內產量穩步下滑,美國國內燕麥供應主要依賴進口,加拿大成為主要供應國。1990/91年度到1995/96年度之間,美國燕麥供應的17%依賴進口,在2015/16年度到2020/21年度期間,進口依存度提高到了45%左右。
燕麥產量和供應下滑,主要是受到動物飼料行業的燕麥用量減少的驅動。由于出口數量微乎其微,因此燕麥市場逐步從飼料為主的市場轉為人類消費為主的市場。考慮到2021/22年度的燕麥供應量降低,而需求很可能缺乏價格彈性,燕麥作物的銷售比一二十年前更多依賴和種植戶簽訂合同。因此,當美國北部平原以及加拿大大草原省份出現干旱導致作物減產時,美國燕麥價格就會出現大幅飆升。
國際展望
全球粗糧產量預測值上調510萬噸
2021/22年度全球粗糧產量預計達到14.99億噸,比上月預測值高出510萬噸,因為美國以及美國以外國家的產量均作了上調。2021/22年度美國以外國家的粗糧產量(全球產量減去美國產量)預計為11.011億噸,比上月預測值高出400萬噸,比上年增加4350萬噸。美國粗糧產量也比上個月調高了110萬噸。
中國大麥和高粱飼料用量數據上調
2021/22年度全球粗糧消費數據上調450萬噸,為14.906億噸,其中海外消費數據上調,美國國內用量數據上調。海外用量數據上調330萬噸,主要原因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歐盟和中國的用量數據上調。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和歐盟的消費數據調整,因為粗糧產量數據調整。玉米和高粱產量增加,提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FSI用量。歐盟玉米產量和飼料用量數據上調,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麥的降幅所抵消。
中國大麥和高粱飼料用量預測數據上調,中國南方地區的飼糧需求預期增加,當地谷物產量不足以滿足養殖行業的旺盛需求。南方是中國收入最高的地區,人口稠密,牲畜產品需求旺盛。為了填補飼糧缺口,南方缺糧省份必須從東北玉米產區采購或從海外進口飼糧(主要是玉米)。今年中國玉米產量預計將會創下歷史新高,比去年增加5%或1300萬噸。
但是將玉米從東北主產區運至南方銷區的運輸成本飆升,提高了進口粗糧的價格競爭力,使其更有吸引力。雖然玉米進口受到配額的限制,但是中國并沒有限制大麥和高梁進口。大麥和高梁主要面向飼料市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麥、玉米和高梁進口國。中國積極采購,并推高全球價格。沙特阿拉伯是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麥進口國,其大麥飼料用量下降,因為主要進口國為確保大麥供應而競爭供應,中國歷來傾向于從其他消費國競相收購進口谷物。從歷史形勢來看,中國傾向于競價采購谷物,嚇退其他消費國家。
粗糧庫存預測數據上調
2021/22年度全球粗糧期末庫存預測數據上調220萬噸,為3.297億噸,主要原因是期初庫存數據上調170萬噸。2020/21年度全球期末庫存數據上調(導致2021/22年度期初庫存數據上調),主要因為中國。中國2020/21年度玉米進口數據上調,導致庫存增加。
玉米期末庫存數據上調270萬噸,而高粱庫存數據的調整略微抵消,因為澳大利亞庫存數據下調(因為對中國的出口增加)。大麥和其他粗糧庫存數據基本不變。
大麥期末庫存數據基本不變,仍為1690萬噸,這是近40年來的最低水平,因為今年全球大麥需求超過供應,導致價格飆升。
阿根廷玉米出口數據上調,巴西出口數據下調
2021/22年度(10月到次年9月)全球玉米貿易數據略微下調60萬噸,達到創紀錄的1.904億噸。巴西玉米出口數據下調到2900萬噸,因為截至10月份的出口低于預期。2021/22年度(10月到次年9月)巴西玉米出口數據下調200萬噸,因為玉米供應偏低,將在2月份之前放慢出口,2月份標志著2020/21年度(本國市場年度)的結束,是2021/22年度(國際市場)的第五個月。巴西玉米出口步伐慢于早先預期。對于2020/21年度(3月到次年2月),玉米出口數據下調250萬噸,為1750萬噸,是2015/16年度以來的最低水平。但是對于2021/22年度(始于2022年3月份),出口數據不變,仍預計達到創紀錄的4300萬噸。
2020/21年度和2021/22年度阿根廷出口數據上調,反映出供應增加以及價格有競爭力,這也受到截至2021年10月份出口高于預期的支持。目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阿根廷已經成為全球最具價格競爭力的出口國。
歐盟玉米出口數據上調幅度較小,因為歐盟主要玉米出口國--法國和羅馬尼亞的玉米產量數據上調。羅馬尼亞玉米的最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是伊朗,伊朗玉米進口數據上調。緬甸也將出口更多的玉米,主要出口到鄰國泰國。坦桑尼亞玉米出口數據上調,因為根據肯尼亞的進口數據,兩國的貿易高于正常水平。
中國粗糧進口數據繼續上調
2020/21年度(10月到次年9月)中國粗糧進口量預計為創紀錄的5050萬噸,比上月預測值高出230萬噸;2021/22年度中國粗糧進口預計為4640萬噸,比上月預測值高出90萬噸。
2020/21年度中國玉米進口數據上調150萬噸,為2950萬噸,因為中國的進口數據已經和美國出口數據一致。2021/22年度中國玉米進口預測值維持不變。雖然玉米進口可以填補中國飼料缺口,但中國每年720萬噸的玉米關稅稅率配額(TRQ)仍然存在,截至去年時還對玉米進口構成限制。私營公司使用大麥和高梁等替代飼糧,而國有企業(如中糧)實際上占到大部分的玉米進口份額。隨著國內飼糧需求激增,供應短缺地區的國產玉米價格已經接近450美元/噸,因此私營公司一直利用全球大麥和高粱價格較低的優勢從國際市場采購大麥和高梁,因此2020/21年度和2021/22年度中國的大麥和高粱進口預計增加。
中國對大麥和高粱的進口需求提高有助于滿足國內飼料需求。中國貿易數據顯示,2020/21年度(10月到次年9月)中國大麥進口預期值調高了70萬噸,比2014/15年度的前歷史紀錄990萬噸高出200萬噸以上。2021/22年度中國大麥進口預測數據上調50萬噸,為1010萬噸。中國已經成為歐盟和烏克蘭大麥的頭號買家,烏克蘭出口的大麥有超過一半運抵中國。
中國高粱進口預期值也上調20萬噸至1000萬噸,達到2014/15年度創紀錄的水平。中國將從澳大利亞進口更多高粱,這將提振澳大利亞2020/21年度和2021/22年度出口,也反映出2020/21年度澳大利亞的高粱產量略微增加。
美國玉米出口預測數據不變,將占到全球貿易的33%
本月美國農業部維持2021/22年度美國玉米出口預期值不變,仍為6300萬噸,占到全球玉米貿易的33%,比上年的創紀錄出口量減少560萬噸,上年度美國玉米出口量占到全球貿易的37%以上,因為中國進口強勁,來自巴西和烏克蘭的競爭減弱。截至2021年10月底,尚未裝運的美國玉米出口銷售量略低于上年同期,10月份的出口檢驗量基本和上年同期一致。但是美國的三大競爭對手的玉米產量均有望豐收(前提是天氣條件正常),出口規模預期龐大。隨著收獲推進,烏克蘭可能提高玉米出口;阿根廷將從2022年3月份開始提高玉米出口,隨后是巴西,這將在2021/22年度晚些時候對美國玉米出口構成限制,使得出口量限于當前預期的水平。
在2020/21年度(10月到次年9月)國際年度,美國玉米出口數據上調30萬噸,為6860萬噸,這是基于美國統計調查局的2021年9月份數據。美國本地市場年度于8月份結束,因此上就已經調整過出口數據,本月維持美國本地年度的出口數據不變,仍為27.53億蒲或699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