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從“適度發展”轉為“嚴格控制”,為何?
來源: 作者: 時間: 2022-02-24
國內玉米市場由供過于求變為供不應求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嚴格控制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這是2017年國家提出“適度發展糧食燃料乙醇”之后的政策調整。
從“適度發展”到“嚴格控制”,政府對燃料乙醇態度變化的背后,是國內玉米市場發生了由供過于求向供不應求的顯著變化。
在中國,雖然糧食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突出。其中,玉米供需關系失衡,2020年至2021年這兩年,中國進口玉米的數量屢創歷史新高,引起外界關注。
玉米的供求關系,在最近十多年中,可謂是一波三折。從2004年到2008年,玉米逐漸供過于求。2008年9月,隨著新玉米逐步上市,價格下行壓力較大,而同期國際市場玉米價格也加速下跌。當時,出于穩定市場、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的綜合考慮,國家啟動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受益于托市收購,且收購價上漲明顯,玉米庫存高企。
為了解決階段性供大于求問題,國內開始推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國家取消了執行了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同時調減“鐮刀灣”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玉米產量連續4年減少。與此同時,玉米的加工轉化市場活躍,飼料行業由弱轉強,淀粉加工總體擴張,特別是玉米燃料乙醇加工轉化能力擴張較快。
為了加快消化庫存玉米,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五部委先后發文,提出適度發展糧食燃料乙醇。
針對十五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國家能源局科技司負責人在解讀稱,文件出臺的背景是“政策性庫存高企”,有關地方政府和專家紛紛建言獻策,建議參考國際經驗,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消費,調節糧食供求,有效處置超期超標等糧食。
從國際經驗來看,生物燃料乙醇產業是處置超期超標等糧食的有效途徑。不過,中國的燃料乙醇產業發展也是一波三折。
“十五”初期,2001年為了解決大量“陳化糧”處理問題,改善大氣及生態環境質量,調整能源結構,經國務院同意,啟動了生物燃料乙醇試點。從“十一五”起,根據形勢變化暫停了糧食燃料乙醇發展,并陸續建成多個非糧燃料乙醇示范項目或產業化裝置。
值得關注的是,從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上,《方案》實施的基礎和前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避免出現“與人爭糧”“與糧爭地”問題,同時提出了“著力處理超期超標糧食,增強糧食市場調控能力和提升質量安全水平,適度發展糧食燃料乙醇,科學合理把握糧食燃料乙醇總量”等原則和要求。
然而,由于玉米去庫存的速度比預想的要快,導致玉米的供求關系從前幾年的過剩很快轉為短缺。
布瑞克研究總監林國發稱,原本是陳化糧消耗渠道的燃料乙醇,在消耗完陳化糧之后,開始消耗正常玉米,疊加玉米下游飼料和深加工快速發展,2020年以來,玉米供需出現偏緊態勢,玉米價格不斷上漲。甚至出現玉米、小麥價格倒掛,玉米價格超過小麥價格,一些飼料企業寧愿采購小麥做原料。
這正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嚴格控制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的背景。面對形勢逆轉,從2020年四季度以來,國家再次收緊玉米深加工項目審批,嚴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產能擴張,促進玉米產銷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蔡海龍對記者表示,中國的玉米消費,主要分為飼用(60%以上)、工業消費(30%)。為了確保口糧和飼料消費需求,中國在發展玉米深加工的時候,一直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原則。如果玉米深加工產業過度發展,會擠占飼料玉米的正常供應,影響肉蛋奶等食品供應安全。
上一篇 | 東北玉米“暴漲”,每噸大漲150元!
下一篇 | 玉米行情調整壓力仍存
一周熱點
- 2022-07-06樹雄心 創偉業!大北農集團“十年聯合發展2億頭豬工程”正式啟動
- 2022-07-06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四川農業大學與大北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 2022-07-06中牧股份與中國藥科大學簽署校企融合發展合作框架協議
- 2022-07-06下半年豆粕價格將持續承壓
- 2022-07-06上半年業績報告,超半數片區逆勢增長!從"產品價值"到"客戶價值"的價值創新
- 2022-07-05關于征求《直接飼喂微生物飼料添加劑和發酵制品類飼料添加劑生產菌株鑒定 第1部分:細菌菌種鑒定 分子生物學方法》農業行業標準(公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 2022-07-05王宗禮站長赴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調研
- 2022-07-05解析2022中、美家禽替抗后生產形勢及分析
- 2022-07-05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投放豬肉儲備
- 2022-07-05生豬價格“漲”聲不斷 后市仍存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