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雖然國際局勢依然錯綜復雜,但是國際糧食供應鏈穩定性已經大幅好轉,國際玉米價格大幅下跌。國內方面也終于擺脫疫情陰霾,社會經濟生活也開始恢復,然而需求恢復卻遠不及預期,疊加年度玉米豐產,國內玉米價格幾乎全年疲軟,現貨均價從接近3000元/噸的歷史高位下跌至2560元/噸一線。2023年玉米價格已經跌至10年前水平,2024年玉米能否回暖仍需要多方面因素配合。首先是在近些年基本農田面積保障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多方面的努力下,新年度國內玉米具備繼續增產的條件;其次宏觀消費恢復依然是重點,持續虧損的下游企業無論如何拉不起玉米價格;最后進口替代壓力是否會明顯減少也非常關鍵。在此我們將從政策、供需、價格、深加工、飼料養殖等多方面回顧2023年國內玉米市場情況,并對2024年玉米市場做出展望。
玉米價格全年疲軟
2023年,由于需求不振,國內玉米現貨價格表現較弱,除6至8月份略有反彈之外,其余時間幾乎都在下跌,由年初的2938元/噸下跌至年底的2566元/噸,全年下跌372元/噸,跌幅達12.7%。大連商品交易所中國玉米主體合約下跌幅度更為顯著,全年下跌411元/噸,價格高點也僅為2910元/噸,最低跌至2364元/噸,最終收于2413元/噸,跌幅14.55%。(一)1~5月持續下跌2023年初,由于市場普遍認為2023年再無疫情封控之憂,對下游消費恢復抱有較大期望,因此售糧熱情普遍不高,囤糧主體都在捂盤惜售,初期玉米價格表現較為堅挺。但也正是因為沒有了封控之憂,下游消費端普遍選擇降低庫存水平,不再有較多備貨,同時疊加下游行業普遍虧損,消費表現相當不利,玉米價格不斷陰跌,至5月底玉米全國現貨均價跌至2755元/噸,5個月時間累計下跌183元/噸。(二)6~9月強勢反彈5月底至6月初,由于小麥收割季遭遇“爛場雨”襲擊,導致小麥無法及時收割,河南大部及周邊地區普遍出現小麥生芽的現象。好在各地儲備系統快速行動,及時制定并實施了托底收儲措施,本年度多數芽麥都得到了及時的處理,損失相對降低。得益于處理及時,多數芽麥的毒素較低,可以滿足飼料使用,初期不到1元/斤,價格低廉,并且芽麥蛋白占比高于玉米,性價比凸顯故而迅速占領市場,對于玉米形成壓制。然而由于芽麥價格快速走強,產區價格一度達到1.3元/斤水平,再次帶動玉米惜售情緒,疊加十一假期階段性的消費走旺,至9月底玉米全國均價反彈至2930元/噸附近。(三)10~12月持續回落10月份,隨著新玉米開始大量上市,由于近兩年囤糧主體普遍虧損收場,疊加下游企業多數虧損,市場收購熱情較低,并且依然有芽麥供應市場,因此玉米價格再次開始下行之路。隨著時間推移,玉米價格下跌逐漸加速,至年底跌至2566元/噸,僅3個月時間便下跌364元/噸。
豐產讓產需缺口繼續縮小
生產方面,2023年由于種植收益較好,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且全年大多數產區風調雨順,玉米產量再創新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6.63億畝,同比增加1723.2萬畝,增幅2.7%;全國玉米產量28884萬噸,比上年增加1164萬噸,增幅4.2%;玉米單產435.5公斤/畝,比上年增長1.5%。消費方面,2023年生豬養殖規模持續處于高位,整體養殖飼料消費處于較高水平,不過芽麥大量供應市場,疊加進口再次發力,都擠占部分玉米消費,因此綜合估計2023/2024年度總體飼料用玉米消費穩中略增,有望達到1.91億噸,同比增加300萬噸。而深加工方面,下半年加工利潤開始逐步好轉,并且伴隨著玉米價格持續下跌,企業開機率不斷攀升,整體開機情況和盈利均好于上一年度,且考慮到玉米可能在低價繼續徘徊,因此預計2023/2024年度國內玉米工業消費有望恢復至8400萬噸,同比提高400萬噸。進口及替代品方面2022/2023年度玉米進口總量1871萬噸,較上年度減少318萬噸,減少幅度14.5%;進口小麥則創歷史最高的1334萬噸,較上年度增加461萬噸,增長幅度52.70%。大麥進口略有增長,進口量858萬噸,增加幅度3.62%;由于價格原因木薯、高粱進口量明顯減少,分別為602萬噸和468萬噸,降幅分別為16.03%和57.43%。可見除了小麥進口出現明顯增長外,其他品種進口整體明顯下跌,考慮到小麥進口飼用有限,2022/2023年度進口玉米及進口替代品對玉米的影響程度小于上一年度。鑒于國際糧價持續低位,巴西玉米順利輸華,中亞地區谷物輸華也不斷增多,同時澳大利亞大麥也再次獲準輸華,我國谷物進口源明顯增多,預估2023/2024年度玉米及替代品進口有望實現少量反彈。結合食用消費和種用消費,判斷2023/2024年度玉米總消費接近2.95億噸水平,并且鑒于產量提升持續發力,綜合來看年度產需缺口進一步縮小至500萬~700萬噸水平,進口及替代品可以輕松補充缺口。因此2024年上半年玉米價格仍會經受考驗,核心在于宏觀需求恢復力度和市場信心重鑄情況。政策保障加強進入2023年,我國糧食生產端堅持“中國飯碗裝中國糧”的基本信念,深入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糧安手段,政策端在保障基本耕地面積、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促進種業振興等方面持續發力。國內玉米生產水平也不斷提升,糧食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指導下,不斷豐富糧食進口渠道,積極利用國際糧食資源來補充國內需求,提高國內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一)持續發力高標準農田建設根據農業農村部相關信息發布,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占我國19.18億畝耕地的一半以上。2023年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高標準農田在確保重災區少減產、輕災區保穩產、無災區多增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端穩中國飯碗的核心保障。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持續發力,未來我國玉米的單產預計繼續提高,增產有保障。(二)澳洲大麥“雙反”結束2023年8月,中國商務部發布2023年第29號公告,取消澳大利亞進口大麥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雙反”征稅提前結束。目前,中國占據了澳大利亞50%的大麥出口市場。在2019年以前,澳大利亞是中國第一大進口大麥來源國。由于澳洲大麥價格低廉,因此國內需求較為旺盛,被廣泛用于啤酒釀造和動物飼料行業。并且大麥作為玉米飼料的替代品,具有較好的 性價比。當玉米供需緊張時,大麥往往充當緩解矛盾的作用。因此增加大麥進口可以進一步提高國內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三)國內轉基因玉米發展提速2023年農業農村部第732號公告宣布,裕豐303D等3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脈育526等14個轉基因大豆品種,經過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定通過。這一重大公告表明,這些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已經獲得了合法身份,推進了轉基因玉米商業化的前期工作。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之一,其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抗病性、抗蟲性以及耐旱性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如果轉基因玉米商業化推廣,我國玉米生產能力有望顯著提升。深加工企業逐步步入低價玉米紅利期前兩年由于玉米價格持續高位徘徊,深加工企業產品性價比不足,企業一年內多數月份都在虧損,整體開機不足。而2023年玉米價格重回弱勢,尤其是下半年玉米價格加速下跌,至7月開始深加工企業普遍已經告別虧損,并且盈利能力不斷提升,至12月底玉米淀粉開機率最高升至71%左右,較上年同期高約15個百分點。全年產品價格下跌在3%~7%水平,而原料玉米價格下跌則達到12%~13%,因此盈利得以不斷好轉,淀粉生產理論盈利在50~100元/噸之間。飼料養殖和玉米深加工企業原料均為玉米,二者景氣程度的蹺蹺板現象明顯,而鑒于年底飼料養殖行業的情況可能仍會持續半年時間,2024年上半年仍屬于深加工紅利期,深加工企業依然有望采購到便宜的原料玉米,因此預估開機率仍將維持高位,2023/2024年度玉米深加工消費有望明顯增長至8400萬噸,較上一年度增長400萬噸。飼料生產增速放緩產量方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豬牛羊禽肉產量9641萬噸,比上年增長4.5%。其中全國生豬出欄72662萬頭,比上年增長3.8%;豬肉產量5794萬噸,增長4.6%;家禽出欄168.2億只,比上年增長4.2%;禽肉產量2563萬噸,增長4.9%;禽蛋產量3563萬噸,增長3.1%;牛肉產量753萬噸,增長4.8%;羊肉產量531萬噸,增長1.3%。2023年肉類蛋白產品供應充足,側面印證了本年度飼料產量同步增長。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全國工業飼料總產量28690萬噸,同比增長4.0%,因此年度能量飼料原料需求預計同樣增長,不過鑒于芽麥替代量較大,擠占不少玉米份額,整體玉米飼用需求可能增長有限。價格及規模方面,至2023年底全國22個省市區生豬均價報14.51元/公斤,較2022年末下跌21.2%;全國豬肉平均價格19.85元/公斤,較2022年末下跌27%;全國仔豬平均價格23.73元/公斤,較2022年末下跌41.2%;自繁自養理論盈利報-221元/頭,較2022年末-44.3元/頭顯著惡化;外購仔豬養殖利潤報-206.97元/頭,較2022年末的-175元/頭繼續下跌,豬糧比在5.71附近。年末存欄方面,至2023年末全國生豬存欄43422萬頭,下降4.1%。其中,能繁母豬存欄4142萬頭,下降5.7%;全國家禽存欄67.8億只,比上年末增長0.2%。進口方面,由于國內豬價持續低迷,豬肉進口明顯減少,2023年全年我國累計進口豬肉155萬噸,同比下降11.7%。考慮到2024年上半年養殖大概率延續從較大規模向合理規模的收縮態勢,綜合分析認為2023/2024年度飼料用玉米消費穩定略增,有望達到1.91億噸,同比增加300萬噸。2024年玉米市場展望展望2023/2024年度玉米市場,得益于國內農業生產條件的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國內玉米供應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只要生產期沒有遭受大面積極端惡劣天氣影響,年度玉米供應均會較為充足;另一方面,本年度巴西玉米、澳大利亞大麥、俄羅斯谷物、中亞谷物等眾多進口渠道也在不斷發力,份額不斷提升,國內玉米調節能力得到明顯增強,疊加國際糧食供應鏈已經適應“后俄烏沖突時代”,國際糧價可能繼續低位徘徊,因此玉米供應端應有充分保障。消費端則是新年度關注的重點,疫情過后頭一年的需求恢復程度顯然不及市場預期,但是宏觀及微觀數據都在向好發展,新年度在政策和各方面積極因素的積累下,消費恢復是否能夠大幅提速,改善玉米下游企業盈利情況,提振市場信心,將成為玉米告別頹勢、重啟牛市的關鍵。2023玉米價格重回10年前水平,2024年玉米市場重新起航。(原文刊登于2024年1月30日糧油市場報B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