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悄然過半,經過近半年的銷售,玉米余糧所剩不多。在青黃不接的時間點,市場容易受“風吹草動”影響。近期,玉米期貨主力合約一改近一個月的頹勢,出現持續反彈,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組認為,玉米期貨價格連續上漲一方面源自基本面,東北地區售糧進度加快,黑龍江、吉林地區的地趴糧逐漸售罄,部分轉移到貿易商手中,市場可供應量減少;需求端,東北天氣逐漸回暖,深加工企業收購潮糧后難以保存,增加了對烘干糧的需求,與此同時,深加工企業庫存可用天數維持在60天左右,尚不能覆蓋東北新糧上市前的需求量,因此開啟漲價收購,產地價格上漲,帶來了上周末觸底反彈的行情。
“除基本面的驅動外,另一方面是消息面的影響。上周末關于保稅自律的消息也進一步限制了來自海外的可供應量,增加了對近月國內玉米的需求,而此類進口管理的消息也將改變終端企業在采購時的決策,控制進口谷物的使用比例,這也將增加對國產玉米的使用,從而提升玉米的邊際需求。”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組稱。
徽商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劉冰欣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近期玉米期價反彈,也受產銷區現貨價格止跌的影響。一是吉林地區新一輪增儲開始,雖說價格不高,但畢竟是官方釋放的信號,讓持糧主體信心得到一定程度恢復;二是近期東北產區再度迎來雨雪降溫天氣,有利于糧源的保存且限制了糧源的外運,造成了短時間內市場可流通糧源不充足;三是USDA季度報告顯示,新季美國玉米種植面積下滑。供需方面利多疊加,刺激玉米期現貨價格走強。
盡管近期玉米價格有所回升,但與往年相比,今年玉米銷售進度仍偏慢。目前東北余糧逐漸接近往年同期水平。鋼聯數據顯示,東北整體售糧進度81%,較去年同期慢6個百分點,已逐漸完成地趴糧的銷售,剩余以樓子糧為主。華北地區余糧較去年同期偏多,河北、山東、河南地區售糧進度較去年同期分別偏慢14個百分點、9個百分點、16個百分點。
“售糧慢,一方面是對比當前1.15—1.2元/斤的價格,0.15—0.2元/斤的跌幅讓農民難以接受,形成了主動惜售;另一方面,由于本年度華北地區在收獲期遭遇陰雨天氣,糧食質量指標不穩定,限制了飼料企業大幅使用,形成了被動惜售。”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組認為,華北地區偏慢的銷售進度是限制當前價格繼續上漲的原因之一。不過,近期由于華北價格處于低位,形成了加速出貨的態勢,且河南地區出現了外流到南方銷區的情況,這意味著華北價格逐漸觸底,供應端的壓力不能限制玉米的繼續上漲。
“目前的時間節點,既是玉米市場潮糧向干糧轉換的時候,也是玉米糧源由農戶向中間貿易主體轉換的時候。”劉冰欣表示,截至3月22日當周,國內北港玉米庫存環比增加32.76%,南方港口庫存環比增加74.56%,庫存回升非常明顯。尤其是北港庫存增加,說明產區農戶手中的糧已經大部分轉移到貿易商和企業的手中,基層的賣糧壓力將逐漸緩解。下游企業建庫需求也有所增加,但采購依然相對謹慎。雖然總體售糧進度較去年同期略慢,但由于本年度各大貿易主體及用糧終端均未大規模建庫,下游的庫存依然偏少,而隨著增儲的上量,后續終端企業可采購的糧源預計愈發稀少。
時間轉眼來到了4月,劉冰欣認為,清明假期期間全國降溫降雨,勢必會再次影響玉米的上量,玉米價格可能會出現回漲。一方面,隨著優質糧源供應變緊,尤其到玉米“青黃不接”的時候,更易觸發市場上漲動力。一季度國內豬價反彈明顯,且有清明、五一小長假的需求拉動,4月份豬價行情預計總體要好于3月份,這意味著4月的玉米需求或有一定提升。另一方面,我國玉米1—2月份進口總量為619.27萬噸,較上年同比增加16.21%,而銷區的玉米深加工等企業目前依然以隨采隨用為主,加之玉米替代品的出現將擠壓玉米飼用需求,下游終端企業對玉米漲價頗為抵觸。
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組在玉米替代品方面提醒,需考慮二季度糙米存在限時出庫的壓力,5月下旬新麥陸續上市,種植主體收麥騰庫帶來的玉米拋壓,以及新麥可能的替代擠占,都將抑制玉米價格的上漲。建議種植主體根據當地市場價格進行隨行就市的銷售。
南華期貨農產品分析師邊舒認為,2023/2024年度玉米整體供需結構依舊處于偏寬松狀態,且下游能繁母豬持續去化,養殖利潤偏低,飼料價格依舊處于下跌趨勢中,用糧企業補庫意愿不足,采購謹慎。近期渠道庫存累積較快,若下游需求遲遲不能打開,渠道庫存去化緩慢,待庫存累積至高位,對貿易商現金流有較大挑戰。因此建議農戶和貿易商積極銷售,走量為主,本年度整體是“流通”年,而非“囤貨”年;不建議農戶挺價惜售,貿易商以銷定采,可持續滾動對貿易庫存進行套保,鎖定銷售利潤。
“總的來看,玉米后市余糧不多和采購不旺依然會激烈交鋒,后市需關注中儲糧收儲和輪庫的政策變化,以及貿易主體吸收大量渠道庫存后的出貨節奏,預計4月份玉米價格會有溫和反彈行情,但難有大幅上漲表現。”劉冰欣建議,手中尚有余糧的農戶可趁漲價有序出貨,目前的時間節點已經不宜太過惜售,貿易主體前期庫存若回本也可適當出貨,下游加工企業建議逢低適當補庫。
來源: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