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底的時候,我們曾發布了一篇關于印度開始滿世界找玉米的文章,其中提到美國農業部還就此作出了一個判斷,那就是印度很可能將失去玉米凈出口國的地位,而首次成為玉米凈進口國。
而如今看來,就在今年,這個判斷似乎就要應驗了。
因為從進出口情況來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
比如往年,印度每年出口的玉米數量大約在三四百萬噸左右,但今年上半年,出口量驟降,從去年同期的180萬噸降到了24萬噸,降幅高達86.6%。
而與之相反的是,進口量卻在激增。
去年上半年,印度的玉米進口量也只有不到5000噸,而今年已經達到了50萬噸。
所以照這個趨勢發展,印度今年進口玉米的數量可能將超過100萬噸,而這當然也使得印度首次成為玉米的凈進口國。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發展中國家發展趨勢中的正常現象。
因為在中國飛躍發展的那幾年,玉米出口量也是下降的,而玉米進口量也在快速飆升,直到2010年,我國也正式成為玉米凈進口國。
而這兩年玉米進口的情況大家也看到了,連續幾年超過關稅配額,可見玉米需求之龐大。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養殖業的大發展,眾所周知,玉米是重要的飼料用糧,隨著飼料及工業需求的快速飛升,從而也就拉動了玉米的消耗量。
不過印度的情況似乎不太一樣,因為大家發展,印度對玉米需求激增,很多玉米除了被吃掉以外,還有很多被“燒”掉。
被吃掉指的是用作飼料,而被“燒”掉則指的是生物燃料替代。
而提到生物燃料替代,就不得不提到美國。
為了平抑高企的石油價格,美國從上世紀開始就著手推行燃料乙醇了。直到2004年的時候,美國政府出臺了一項政策,提出直接為燃料乙醇摻混商提供45美分/加侖甚至更高的財政補貼,而也正是這項政策,直接導致了美國燃料乙醇行業的大爆發。
于是,越來越多的玉米開始進入到生物燃料領域。2021-2022年度,美國用于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總量就達到了1.36億噸,占到美國玉米總產量的約35%。
據說有記者曾經對美國伊利諾伊州的農民作過了個采訪,當被問及1000多公頃的玉米收獲以后將銷往何處時,當地農民回答說:“最好的將被喝掉,剩下的則被燒掉!”喝掉指的是釀酒,而燒掉說的就是被加工成燃料乙醇,摻混到汽油中。
而印度顯然也正在朝著這一方向發展。
雖然印度的家禽業快速發展,也拉動了對玉米的需求,但是印度對燃料乙醇的相關政策也正助推玉米需求的瘋狂發展。
根據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為止,印度已經消耗了約350萬噸的玉米用來生產燃料乙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約4倍。
而根據印度的目標,要在2025/26年度將乙醇在汽油中的比例從現在的13%提高到20%,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玉米要被“燒”掉。
所以,令印度著急的并不是是不是要成為玉米凈進口國,而是要從哪里尋找到足夠且廉價的玉米,來補足國內按捺不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