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幾十年來首次成為玉米凈進口國 未來或將成世界糧食消費市場主角
來源: 作者: 時間: 2024-09-12
美國農業部8月份的《全球谷物貿易與市場報告》指出,2023/24年度,印度將在本世紀首次失去其玉米凈出口國的身份。財聯社也報道稱,隨著印度大力推動生產玉米乙醇,這導致這個亞洲最大的玉米出口國幾十年來首次成為凈進口國,甚至可能成為玉米市場上的永久凈進口國。印度的家禽養殖戶已經隨之感受到了成本上升的壓力,而這一14億人口大國的貿易轉變,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到全球的玉米供應鏈。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印度增加玉米進口的前景,很可能會對目前已接近四年低點的全球玉米價格起到支撐作用。
對標中國這個人口規模同等量級的國家,印度玉米消費增長的潛力巨大。印度大米、小麥年產量均超一億噸,分別為13800萬噸和11400萬噸,與全球產量最多的中國相差不大,中國大米和小麥的產量分別為14600萬噸和14000萬噸,但玉米產量則有很大的差距。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23/24年度,印度玉米產量預計為3750萬噸,而中國則為27700萬噸,前者僅為后者的13.5%。這背后,除了飲食習慣差異之外,更是人均肉類消費量、飼料行業和玉米深加工行業的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2023/24年度,印度玉米飼用消費量預計為2300萬噸,食用、種子和工業(FSI)消費為1470萬噸,總消費3770萬噸;而中國相應的數據分別為19350萬噸、9646萬噸以及29964萬噸(中國農業農村部8月供需報告),日經新聞報道也顯示,2021至2023年的平均肉類消費量,中國約為9900萬噸,而印度約為790萬噸,僅為前者的十二分之一。
印度玉米乙醇需求的增長使之成為全球糧食貿易的焦點之一。財聯社報道稱,今年1月,印度大幅提高了玉米乙醇的采購價格,并限制使用甘蔗來生產乙醇,這導致印度國內玉米需求突然上升。隨著印度政府推廣在汽油中添加乙醇以減少碳排放,并試圖確保在這一世界上最大的甜味劑市場上有充足的廉價糖供應,印度似乎將成為玉米市場上的永久凈進口國。
資料顯示,傳統上,家禽和淀粉行業吸收了印度大部分玉米產量(約3600萬噸)。然而,去年印度乙醇蒸餾廠開始更多使用玉米作為生產原料,尤其是在今年干旱災難頻發之后,印度政府突然限制使用甘蔗作為燃料,乙醇蒸餾廠對玉米的需求進一步有所增加。全印度家禽飼養者協會的一位官員表示,這導致了多達500萬噸的缺口。
印度政府的數據顯示,今年約有350萬噸玉米用于生產13.5億升乙醇,約為去年同期的四倍。一位印度政府高級官員表示,“甘蔗可以從下一季開始為生產乙醇貢獻更多,但不能超過50億升。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滿足國內食糖消費,”這意味著以玉米為原料的乙醇產量將增加到30億升,需要近800萬噸玉米。
不斷上漲的玉米價格已經使不少印度家禽養殖戶陷入了虧損——因為飼料占到了養殖總成本的約四分之三。全印度家禽飼養者協會和復合家畜飼料制造商協會目前已要求印度政府免稅進口500萬噸玉米。長期以來,印度會對玉米進口征收50%的進口關稅,不過印度政府在6月時已允許以15%的優惠稅率進口約50萬噸玉米。
印度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在價格上漲的誘惑下,賈爾納地區的一些農民已減少了大豆種植面積,并擴大夏播玉米的種植面積,玉米種植面積比一年前增加了7%。而印度玉米市場需求的轉變,無疑也將對全球尤其是亞洲市場的玉米貿易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越南、孟加拉國、尼泊爾和馬來西亞等傳統的印度玉米出口市場,現在不得不從南美和美國采購供應。
報道稱,胡志明市的一位貿易商表示,越南最近減少了從印度進口玉米,因為印度的價格太高了。與此同時,印度玉米需求的蓬勃發展。印度貿易部的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印度的玉米進口量從去年同期的4981噸激增至53.17萬噸,而出口量則從180萬噸下降至了24.19萬噸,降幅高達87%。一位印度玉米出口商表示,“往后,我們每年可能都必須進口玉米,因為產量的增長速度趕不上需求的增長速度。”
除此之外,更根本的需求變化值得我們關注。《日本經濟新聞》網站7月9日刊登題為《印度將成為全球食品消費中心》的文章中指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未來10年中國在世界糧食消費中的拉動作用將減弱,而印度的影響力將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飲食習慣變化,有可能對未來的糧食供求關系產生決定性作用。
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近日發布的《2024-2033年農業展望》指出,全球對于包括飼料在內農產品的消費量將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糧農組織市場和貿易部資深經濟學家分析說:“需求增量的94%將來自印度、非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上述《日本經濟新聞》的文章指出,最大的變化將是消費的主角從中國變成印度。中國在過去10年(2014至2023年)占全球農漁產品需求增量的28%。但在接下來的10年(2024至2033年),這一比率將急劇降至11%。印度在全球農漁產品需求中的占比將從13%擴大到20%。人口持續增長的撒哈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占比也將從10%增至18%。
從對主食的消費來看,預計主角將明顯發生更替。預計2033年中國小麥消費量為1.47億噸,雖然仍會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但與2021至2023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只增長2.6%。而印度的消費量將增長27.7%,達到1.37億噸,接近中國的水平。從大米的情況看,中國的消費量將保持不變,但印度的消費量有望猛增22.8%。糧農組織等機構認為,印度以城市為中心的人口數量將增長,生活水平也會提高。
難以預測的是飲食習慣的變化。中國和印度的人口現在都是14億多,規模相當。2021至2023年的平均肉類消費量,中國約為9900萬噸,而印度約為790萬噸,僅為前者的十二分之一。雖然兩國飲食文化有差異,但一般來說,收入越高的國家肉類消費量越大,隨著經濟增長,肉類消費量還會增加。由于印度素食人口較多,糧農組織等機構對該國今后的肉類消費量作了較低估計,但如果因收入增加等原因,該國民眾的飲食習慣發生變化,包括飼料用谷物在內的全球糧食供求動向將受到很大影響。未來10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糧食消費無疑會擴大。發達國家的小麥消費量預計將增長3.8%,牛肉消費量將增長1.7%,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小麥消費量將大幅增長15%至17%。到2033年,非洲人口將從現在的14.9億增至18億,僅小麥、玉米、大米等主食的消費量可望急速增長22%至42%。
面對三十年前美國經濟學家“誰來養活中國”之問,中國早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我為主的同時,也為全球糧食貿易體量的壯大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當前,印度也開始從亞洲最大的玉米出口國(但絕對量不大,200-400萬噸/年),變為凈進口國,這一過程和當年的中國相似,很可能將進一步影響全球玉米供應鏈和貿易格局。截至2022年,印度還是全球前十大玉米出口國之一,并長年占據著亞洲最大玉米出口國的位置。財聯社報道顯示,根據歷史統計,印度通常每年出口200萬至400萬噸玉米,但貿易商估計,到2024年,印度玉米出口量預計將下降至45萬噸,而該國的進口量則將有望達到創紀錄的100萬噸,主要來自種植非轉基因玉米的緬甸和烏克蘭。我國也曾是世界主要玉米出口國之一,資料顯示,改革開放后至2009年,玉米國際貿易總體維持凈出口格局,2003年出口量曾創1639萬噸的歷史新高,此后出口大幅下降,2009年玉米出口量減少到13萬噸,但進口量更少,玉米貿易仍為凈出口格局。從2010年開始,我國玉米進口大幅增加,出口大幅減少并逐漸趨于停滯。當年進口量增至157萬噸,凈進口達145萬噸,此后我國玉米已連續13年保持凈進口,2022年凈進口達2062萬噸,玉米凈進口已呈常態化趨勢。
中國在這一新興國家糧食消費逐漸在世界市場唱主角的過程中,能否提早布局占得一杯羹?近日已有聲音呼吁,面對國內糧食市場價格低迷、進口壓力大等局面,需要大量發展糧食出口加工業,可重點在自貿區、港口等地布局出口加工基地,將進口的原糧加工成為制品出口到國外,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加工品的需求提升我國糧食產業鏈的全球控制能力。比如,依托我國作為全球領先的玉米深加工產品出口國的優勢,近日吉林白城就出臺了深化關企溝通合作等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措施,全力支持玉米深加工產品出口。期待在新的全球糧農貿易格局中,我們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市場份額,從而反哺國內的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力求在更高水平上保障糧食安全。
來源: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
上一篇 | 大量玉米要被“燒”掉,印度很著急!
下一篇 | USDA美國玉米周度出口銷售報告
一周熱點
- 2025-04-30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養殖業節糧行動實施方案》
- 2025-04-29預計本周生豬周均價環比微漲 供應減少支撐豬價
- 2025-04-29上周美國對中國裝運約21萬噸大豆,比去年同期增長21倍
- 2025-04-29國家發改委:即使不采購美國飼料糧和油料,也不會影響我國糧食供應
- 2025-04-29立足品質 強化安全 打造發展新動能——第二屆寵物食品大會在青島召開
- 2025-04-28全球小麥市場一周展望:北半球天氣改善,小麥價格下跌
- 2025-04-285.17邀您共同見證微生態產業躍遷
- 2025-04-28生豬價格近期回暖 “五一”備貨提振豬價?
- 2025-04-28進口大豆供應有保障,豆粕短期漲價難持續
- 2025-04-27【玉米獨家】玉米來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