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國產大豆市場價格整體下行,波動幅度較大,全年高低波幅為10.5%,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包括國產大豆擴種、下游消費需求疲弱等。2023年國內大豆產量再創新高,大豆供給壓力較大,預計政策性輪入期間國內大豆價格以穩為主,但供給寬裕的格局仍未改變,若無進一步政策支持,2024年上半年大豆價格將繼續走弱。
回顧2023年,國內大豆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消費需求低迷,價格持續走低。2023年1月至2月,國產大豆價格持續走弱。一是2022年我國大豆產量增加389萬噸,至2029萬噸,產量增量難以消化;二是國產大豆市場需求疲軟,且2023年黑龍江大豆質量偏差,蛋白含量下降2~3個百分點,下游廠商采購意愿下降。3月份以后,國家和地方啟動大豆收儲,對穩定市場價格起到支撐作用。但隨著收儲結束,市場價格繼續走弱,7月至8月新豆上市前市場余豆不多,帶動價格小幅回升。9月份新季大豆陸續收獲上市,價格低開低走。一方面,在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下,2023年黑龍江大豆生產者補貼366元/畝,創歷史最高,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擴至2000萬畝,刺激大豆產量達到2084萬噸,創歷史新高,連續第二年超過2000萬噸,供應端壓力較大;另一方面,下游消費需求相對穩定,短期內難以出現大幅增加。10月底中儲糧開庫收購,掛牌價格為5010~5040元/噸,由于對蛋白含量沒有要求,因此利好低蛋白大豆價格,但庫點收購數量有限,難以消化龐大的產量增量。截至2023年12月29日,黑龍江食用大豆收購價格為4750~4890元/噸,較開秤價格下跌110~150元/噸,較2023年初下跌600~630元/噸,跌幅12.9%。展望2024年,預計短期國產大豆價格以穩為主。一是國產大豆產大于需局面仍將持續。國產大豆產量連續兩年大幅增長,但國產大豆年度消費量相對穩定,形成了“食用為主、少量壓榨,深加工為特色”的消費格局。每年直接食用量約1400萬噸,蛋白加工用豆180萬~200萬噸,油脂壓榨用豆100萬~200萬噸。食用和蛋白加工用量變化不大,預計油脂年度壓榨數量有所提升,但受性價比制約,難以快速消化增產大豆。二是儲備輪換期間,國產大豆價格受到支撐。2023年11月底中儲糧政策性大豆輪入收購開啟后,國產大豆價格止跌趨穩,由于收購不限蛋白含量,因此利好低蛋白大豆,對整體大豆價格起到“托底”作用。預計集中輪入期間,大豆價格將圍繞輪入價格平穩運行。但由于儲備收購數量有限,集中輪入期結束后,國產大豆供過于需的格局難以改變,價格走勢或穩中偏弱。三是就地加工轉化能力有待提升。若在政策指導下,黑龍江大型加工企業入市收購大豆以后,油廠開機率預計明顯提升,但由于豆油、豆粕價格回落,企業收購價格與進口大豆價格保持一定價差,預計收購價格呈現穩中偏弱走勢。從生產看,2024年國產大豆擴種壓力增加。綜合前期調研,2024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可能下降。一是輪作改種壓力較大。調查顯示,齊齊哈爾、黑河等地大豆重茬現象嚴重,為避免持續種植影響大豆單產,2024年當地因輪作可能減少種植大豆。二是大豆種植比較收益低。盡管2023年大豆生產者補貼明顯提高,但供大于需形勢下,國產大豆價格連續兩年低位徘徊,且在地租等種植成本增加、大豆收購價格下跌的情況下,多數農戶僅能實現盈虧平衡,部分低產田可能虧損,較玉米種植收益低100~300元/畝,農戶改種玉米的積極性較高。2023年12月20日,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聚焦重點狠抓落實,毫不松懈抓好糧油生產,穩口糧、穩玉米、穩大豆,繼續擴大油菜面積,切實抓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持續推進大豆油料生產。因此預計2024年全國大豆生產以穩為主,區域間或將有所差異,表現為東北降、華北升。(原文刊登于2024年1月11日糧油市場報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