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牧食品產業面臨內外部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加之新一輪AI主導的技術變革對傳統行業帶來的沖擊,行業面臨多重挑戰和壓力。但挑戰和壓力越大,轉型升級進步的進程就越快。水深才能行大船,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在我國北方地區,正大的一座現代化豬場里,每頭豬的耳朵上都別著一枚拇指大的智能耳標。
這個會“說話”的裝置,正24小時監測著豬只的體溫、運動軌跡。一旦數據出現異常,系統會像“急診科AI醫生”一樣,向千里之外的正大數字管理中心發出警報。
另一頭,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事業數字化管理中心,巨大電子屏上,全國數千個養殖場的實時數據如星河般流動。指尖輕點,畫面便可從東北的豬場,切換到西南邊陲的大型現代化蛋雞一體化養殖基地。這是正大集團正在實踐的“農業4.0”圖景。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并首次引入“農業新質生產力”概念,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指明了以現代科技重塑農業生產力的戰略方向。“作為一個百年企業,40年在中國成長的企業,面對新時期國家發展的新理念、新要求,正大集團正積極推進以綠色、科技驅動為主體的新農業4.0項目,采用全鏈條的數字化,大力推進種養結合,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深耕農牧食品產業近30年的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企業(中國區)資深副董事長白善霖,用這樣的開場白,勾勒著對新農業的暢想。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他表示:“當前,農牧食品產業面臨內外部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加之新一輪AI主導的技術變革對傳統行業帶來的沖擊,行業面臨多重挑戰和壓力。但挑戰和壓力越大,轉型升級進步的進程就越快。水深才能行大船,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事業的數字化管理中心
一、“AI正重塑農業全產業鏈”
中國新聞周刊:AI在農牧食品產業的哪些環節最有用武之地?
白善霖:AI與智能化技術已貫穿農牧食品產業全鏈條,可以說從田間地頭到餐桌,每個環節均能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效率提升與模式革新。具體來說,種地的田間作業、飼料生產、養殖場、屠宰廠的自動化加工與深加工、冷鏈物流的全程追蹤,還有超市里的智能庫存,以及個性化推薦,整個流程里 AI 和智能化技術都能派上大用場。尤其在養殖板塊AI、智能化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大的農牧食品產業鏈條長,環環相扣,每個環節都要抓住 AI驅動的技術變革帶來的巨大機會,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融合步伐。這樣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品質,提高經濟效益,讓整個產業鏈更可持續,實現二次升級。
中國新聞周刊:就生豬養殖而言,智能化釋放了怎樣的效益?
白善霖:正大在全國有數千個分散布局的農場,過去依賴人工填表、層層匯報的管理模式效率很低。現在,我們搭建 “數字管理中心”,用傳感器和自動化設備,把每個生產單元的數據實時傳到總部,實現實時、統一、高效、透明的精細化管理。依靠智能設備,一名養殖人員就能管理上萬頭生豬,效率提升很多倍。豬舍里的傳感器實時監測豬只健康情況,充當“數字醫生”。AI 攝像頭還會抓拍人流、車流、物流進出豬場的洗消殺毒流程,沒按規范操作就會被預警處罰,從源頭杜絕安全隱患。舉個例子,在偏遠地區農場,常出現的斷電斷水等異常情況,過去靠人工巡查,發現問題要滯后幾小時,現在系統能秒級報警,各級主管實時跟蹤處理進度。這種全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不僅提升了飼料和生豬養殖的運營效率,還通過數據實現精準決策,為企業持續有效經營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正大集團智慧豬場
二、“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人
”中國新聞周刊:隨著農業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很多人擔心農民的參與度會隨之減少。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白善霖:這確實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如同工業4.0時代,機器替代人工引發倫理討論一樣。農業現代化旨在提升生產要素轉化效率與農產品品質,在此過程中勞動力數量減少不可避免,但關鍵在于如何平衡與現有農民的關系。中國擁有7億農民,這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立足的國情。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效率雖有顯著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發展質量上仍有差距。同時,我國農業轉型升級面臨特殊挑戰: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留守農民平均年齡已達55歲以上,且普遍缺乏技術,難以適應資本、技術密集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如何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牧食品產業現代化模式,推進產業生產力現代化,同時兼顧廣大農民分享現代化進程的成果,構建新時期新型生產關系,避免出現產業資本搶奪農民飯碗的現象,是現代企業的歷史使命。為此,正大集團多年積極探索創新實踐,適合中國農情、國情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政府、正大、銀行、農民合作社”四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創新產業組織與投融資平臺,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農牧食品項目,同時將項目轉化為農民的共同資產,讓農民成為現代產業的資產的所有者。正大集團負責項目的計劃、建設和租賃經營,承擔全部生產和市場風險,農民獲得長期可持續的穩定收入,確保他們共享農業現代化成果。這種發展模式在十多年前開始的北京平谷區300萬只蛋雞項目中獲得成功實踐,之后在十多個省市多個產業中廣泛推廣,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高度評價。
中國新聞周刊:有觀點認為,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大的挑戰不是資金,而是缺乏年輕人加入。您覺得該怎么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農業?正大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有什么經驗?白善霖:農業現代化要發展得好,吸引、培養、留住年輕一代農業從業者,也就是新農人,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長期特別關注的重點。畢竟很多工作還得靠人來做,比如疫病經過機器初篩,接著就需要一線獸醫及時到現場臨床干預等等,農業發展的核心還是人。在人才培養上,我們和不少大學的農學院、商學院展開深度合作,從教育源頭就介入人才培養。以內蒙古農業大學為例,我們在內蒙古有個100萬頭豬的 4.0 產業項目,對人才有需求,我們與學校開展校企深度融合合作計劃,建立多重人才培養的模式,包括聯合開辦本科學歷的產業班,共同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為的人才。除了和高校合作,我們內部也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學生剛畢業,很多技能還達不到崗位要求,需要二次培訓。就拿養豬行業來說,我們和世界頂尖的養豬培訓體系合作,辦過兩次長達 6 個月的培訓,單個人的直接培訓費用達三四十萬,這么大規模、長時間的培訓,在世界養豬領域都很少見。我們不僅重視各級技術和管理骨干人才的培養,也十分重視產業工匠型人才的培養。比如,隨著工業和商業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城歸也就是回鄉人員日益增多,十年前我們就提出要積極吸納城歸人員。他們在城市工廠接受過現代工業文明的熏陶,積累了工作經驗,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長,已經是產業工人了。把他們引回到正大的現代化產業項目,經過培訓,就能成為現代農業 4.0 的產業工人。這項工作我們已經推進多年,更多人已經成為項目的中堅力量,效果很不錯。
三、“責任驅動可持續”
中國新聞周刊:在當前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如何推動企業將社會責任融入商業模式?
白善霖:中國農業現代化正面臨全球罕見的復合型挑戰,既要突破生產效率的“卡脖子”難題,又要破解7億農民切身利益的世紀命題,還要應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日益增長的期待。社會責任不是現代企業的附加題,而是企業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構成,是必選項。我們長期以來遵循正大集團“利國、利民、利公司”的經營原則,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的戰略和模式之中,每一個項目都要求必須做到“三利”,這已經成為正大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正大集團百年事業持久經營的核心要素。
中國新聞周刊:您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最大期待是什么?如何看待未來 5 年的農業發展機遇?
白善霖:關于未來農業的憧憬,我希望隨著生物技術等經典產業技術與數字技術和AI技術的快速深度融合,農業從業者能像人工智能、互聯網工程師一樣受人尊敬。提到農民,年輕人眼里不再是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苦場景;說起養豬,也不再是臟亂差的刻板印象,而是鮮亮整潔的恒溫豬舍,AI操控的智能生產線。展望未來中國農牧食品產業,正大進入從規模驅動的數量型產業經濟為主,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質量型發展為主的全新發展時期轉變。在內外部多重壓力下,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演進,產業發展潛力和產業效率紅利將進一步釋放,這將為現代企業發展提供日益廣闊的空間,我們正大對中國農牧食品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正大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