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陷入“一字板”怪圈。監測數據顯示,生豬價格較年初已震蕩下跌超過13%,且從今年2月中旬開始,就幾乎持續徘徊在14元區間,至今已經超過3個月,豬價近乎“凝固”。與此同時,飼料成本飆升11.6%,生豬養殖在盈虧平衡點附近波動。
記者近日走訪青島多家養殖戶、設備企業了解到,不同于豬價的低迷,養殖業者普遍情緒高漲,有養殖戶告訴記者,自己最近正準備補欄仔豬,數量較此前擴大四倍,認為接下來生豬養殖業將迎來巨大變化,前景可期。市場冷、行業熱,養殖業者的信心來自哪里?
供需雙向承壓,豬價持續走低
眼下,“豬肉賣出買菜價”已經不是笑談。在一家電商平臺,每份300克重的豬五花肉促銷“超省價”只要0.9元,而且標明1盒起售,雖然熱銷6萬+,卻也折射出銷售市場的平淡。
“今年肉價偏低,銷量也比去年要低。”一位豬肉銷售商告訴記者,雖然臨近端午,但是市場并沒有“節日氛圍”,依然延續今年以來的“低需求”態勢,商家只得降價促銷,“普通豬肉每斤從年初的12元、13元,降至10元左右,特價活動基本8元、9元。”
與此同時,供應端也不容樂觀。盡管去年底生豬產能一度出現回落,但根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和生豬生長周期規律判斷,今年三季度之前,生豬市場供應壓力難言緩解。
數據顯示,從2024年5月開始,全國能繁母豬數量逐步回升,并在當年11月達到4080萬頭的高位。雖然2024年12月起能繁母豬存欄量略有下降,今年3月進一步降至4039萬頭,環比下降0.66%,但按照生豬養殖周期來看,能繁母豬的數量通常會決定10個月后的生豬出欄量。也就是說,2024年12月才出現的母豬減少,要到2025年10月之后才會反映到生豬出欄數量上。這也意味著豬價仍將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養殖戶的盈利空間繼續受到擠壓。
國元期貨分析稱,當前處于產能兌現期,生豬供給壓力持續釋放,并且出欄體重處于近幾年高位。隨著市場對肥豬需求轉弱,中大豬價格走弱,養殖端出欄意愿增強,進一步加劇了階段性供給壓力。
事實上,產能壓力已經反映在豬價走勢上,大型豬企紛紛以規模博取收益。今年以來,上市豬企加速降價出欄,統計顯示,4月份生豬養殖企業合計銷售量達11498.37萬頭,同比上升23.88%,環比下降2.96%。
其中,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三家上市頭部豬企出欄量分別為657.3萬頭、317.57萬頭、159.6萬頭,同比分別增長51.80%、27.90%、8.12%;銷售均價同比分別下降0.95%、1.71%、2.84%;銷售收入方面,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分別帶動銷售收入增長53.42%、18.61%,而新希望則比較尷尬,即使降價走量,其銷售收入同比仍然下降了2.52%。
養殖業“逆市加倉” ,豬舍藏“科技增收”密碼
長期以來,政策、疫病和成本是生豬養殖的關鍵變量。每當疫病觸發“豬周期”,供求失衡就加速行業從傳統散養向規模化轉型。但自2021年起,豬價大起大落逐漸成為過去式,如今越來越“平淡”的行情正倒逼行業開啟新一輪變革。
記者近日走訪青島多家生豬養殖主體發現,面對豬價低迷,養殖戶不再被動等待“豬周期”回暖,而是主動升級技術、調整策略,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手段降本增效,在低谷期尋找新增量。
在即墨區龍泉街道梁家屯村東,一座現代化立體樓房豬舍正在拔地而起。與傳統平房式豬場相比,這里處處透著“科技范兒”。
“項目采用立體結構設計,不僅節省土地資源,更便于集中管理。”青島派如生態家庭農場示范基地負責人宋修瑜介紹,項目最大存欄規模6750頭,計劃今年10月運行,初期2250頭。“我們實現了24小時連續通風,保持恒溫恒濕,提升豬群健康水平。”
系統還具備余熱回收功能,“豬自身產生的熱量被回收利用,冬天不用額外供暖,節能又降本。”飼喂環節引入全程水料精準輸送系統,按需供給,料肉比降低0.2,每頭豬的飼料成本進一步壓縮。
不只是大型企業加速轉型,散戶也在積極自救。萊西市南墅鎮東館村養殖戶邵林志從2015年開始養豬,最初用的是設施老舊的大棚式豬場,人工清糞、人工飼喂,靠天吃飯。2023年一場豬瘟讓他損失慘重,也徹底意識到現代化養殖的重要性。
在青島市畜牧工作站指導下,他完成了養殖場全面升級改造。2024年新豬場啟用,實現清糞、喂料、環境監控全自動化,一個人就能輕松管理200頭豬。
“雖然現在豬價走低,但影響不大。”邵林志說,“改造后的豬場不僅人力成本下降,養殖環境更安全,豬的健康和肉質更有保障,價格自然賣得更高。”
去年11月,他瞄準高端市場,嘗試養殖黑豬,近期出欄44頭,售價每斤16元,是普通生豬的兩倍,純利潤達6萬多元。她也信心滿滿:“最近正準備補欄至少160頭,數量翻四倍。”
生豬養殖進入數據賦能時代,散戶更新“資金焦慮”待解
微利時代的生豬養殖業也在帶來新的產業機遇。“前幾年由于豬價波動較大,許多養殖戶更關注擴大規模,當時大家覺得只要有規模、有豬就能賺錢,不需要考慮智能設備,不過現在完全不同了。”青島科創信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福寶深有感觸。
得益于市場觀念和需求的轉變,青島科創信達也迎來了快速增長期。王福寶透露,公司一季度銷售額達到了3000萬元,同比增長50%,“可以說,這是一個行業的機遇。”
“現在對于養殖企業,智能化設備逐漸不再是一個選擇題。”王福寶告訴記者,在微利時代,智能設備的使用已成為企業生存的關鍵。他舉例說,企業的智能環控硬件作為主打產品,近年來銷售增長強勁,在一些散戶中應用后,每頭豬可挖掘出超過100元的額外利潤。對于一個擁有1000頭豬的養殖場來說,這意味著至少10萬元的利潤增長,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整個畜牧養殖產業發展每十年左右會有一個大的升級。”有專家指出,從最初的開放式家庭養豬,到保溫大棚式豬舍,再到標準化的磚混鋼構豬舍和機械化設備,目前正步入第四個階段——智能技術與數據賦能的時代。與傳統機械設備和自動化設備不同,智能設備依賴于云端數據平臺的大數據模型。通過這些數據來指揮設備工作,實現理想效果。
例如,在生豬精準喂養方面,以前靠人工經驗規定一天喂食3餐或4餐,現在可以借助傳感器和大數據積累,精確知道豬的實時進食需求和最佳進食時間,從而提升養殖成績。
對于養殖散戶而言,智能化技術的普及意味著他們也能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從而達到與大型養殖場相同甚至更低的成本控制水平,有效避免養殖風險。為幫助養殖散戶緩解資金壓力,專家建議,相關部門可以考慮推出類似“以舊換新”補貼措施,“通過政策支持,比如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可以幫助散戶更新設備,推動整個養殖行業的健康發展。”
來源:大眾新聞·風口財經、中國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