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識問題怎樣才能認識清楚?我們認識問題怎樣才能深刻全面。下面分析一下認識的三個層次。感性認識,知性認識。理性認識。
什么是認識和認知的過程?就是觀察力、形象力、想象力、注意力、記憶力、思考力。我們認識事物就是按照這樣的過程來認識的。
觀察力對應的就是感性認識。就是對事物的看、聽、說等的感知形成的對事物的直觀的、片面的認識。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認識,我們有時候的直覺判斷、靈感就來自于這些感性認識。這種認識的缺點就是太注重感覺,偶爾可以成功。它是來自于長期的經驗的積累。
知性認識。當感性材料的增多,我們就對事物的表面認識的更加深入,我們認識到問題的整體。通過總結這些感性認識,我們聯系這些相關的信息,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就達到了對事物的初步的抽象,可以稱之為一次抽象。形成初步的概念。這就是我們的所謂的總結。但是這種認識沒有完全上身到理論的程度,它重在強調事物的關系,他對實踐有重要的作用,我們為啥很多人不懂理論但也能做成事,就是我們會總結,形成了對事物的初步的總結、抽象這是對事物本質的初步認識。但是他是對事物比較全面的認識。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最高層次。就是通過對材料的抽象,形成科學概念、推理、判斷形成理論,達到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這種認識的缺點是容易造成對事物認識的片面,因為我們是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抽象,就是具有片面性的,因為事物是復雜的,還有不是本質的屬性,它也在影響著事物的發展。但它是對事物最深刻的認識。
三個層次的關系。一般人的認識能力就在于第二層次。就是對事物的總結,形成觀點。達成對事物的初步認識。對事物相互關系的認識。我們可以有第一層直接上升到第三層。也可能直接到第二層。這就是為啥很多人沒讀過書也能做好事情,就是因為他們會對事物進行總結。會思索。所以他們也可以直接到第二層。但是第三層的人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的。因為這是對事物最高層次的認識。需要抽象。這正是我們國人的缺點。我們不善于去抽象事物。我們善于整體觀察事物。我們在認識的過程中三種認識方法是同時起作用的。在第二層次的知性認識可能有第三層次的理性認識,在第三層次的理性認識也可能包括第二層次的知性認識。
而實踐的過程方法的過程恰好相反。是從理性到知性,再到感性的過程,就是具體化的過程,我們分為一次具體和二次具體。一次具體就是把理性變到知性的過程。二次具體就是把知性變成感性。就是執行的過程。毛主席對馬克思理論的具體化、實踐化。就是有理論變成知性、感性的過程,他的作用就是讓每個人都能理解。讓哲學走出書屋。毛澤東方法論的過程第一層次就是調查的方法和矛盾的分析方法,第二層次的方法就是事實就是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第三層次的方法就是具體的政策和策略。從企業文化上說,第一層次的方法論就是思想層,第二層次的方法論就是制度層,第三層次的方法論就是執行層。
認識問題的過程就是抽象的過程,我只不過把抽象分成了一次抽象和二次抽象,實踐的過程就是具體化的過程,我就是把具體劃分成了一次具體和二次具體。從一定程度上說,通常哲學上講的感性認識直接到理性認識,這其實少了一個中間狀態,就是知性認識。我們有時候往往以為自己認識了事物的本質,但是我們是在認識的第二個階段,知性階段。只是對事物進行了深刻總結,但是還不是探究到了事物的本質。所以在營銷界里,除了菲利普科特勒是理論家之外,其他所謂的專家都是對他的理論進行闡述,進行修補。進行理性到知性、感性的具體化過程。不信你回憶一下,你哪一個觀點不是在4p的基礎下、在《營銷管理》基礎下延伸出來的。我們沒有自己的營銷理論,這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