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管理案例 » 正文

溫氏集團:超級航母不僅僅姓溫

  作者: 來源: 日期:2012-02-06  

    2011年,溫氏集團總裁溫志芬頻頻到全國各地簽約新的養豬項目。每到一處,就會受到當地政府高層的熱情接見,其中,不乏省部級官員。

    作為全國最大的養殖企業,溫氏集團絕對屬于超級航空母艦,那些渴望招商引資的官員自然不愿也不能忽視。

    2011年,該集團產值超過300億元,僅生豬出欄就將超過660萬頭。而在2005年,其出欄生豬還只剛剛接近100萬頭——6年間,翻了6倍。

    如此生猛的速度,精辟闡釋了“強者恒強”理論和馬太效應。

    一路狂奔

    2011年12月9日,溫氏集團召開了總裁級干部考評會議,80多位總經理以上高管參與。如何打造千億級企業,成現場眾多高管熱議的話題。

    沒有人懷疑這個夢想是畫餅充饑。

    吹牛皮、說夢話、套資金——養殖業從來不缺這樣的企業。但溫氏集團絕非此類,它曾經的輝煌戰績已足以證明其魄力與速度。

    一組生豬出欄數據可勾勒其豬業擴張之史:

    2000年,13.8萬頭;2002年,35.8萬頭;2005年,95.2萬頭;2006年,133萬頭;2008年,258萬頭;2010年,505萬頭;2011年,660萬頭。

    可以發現,自2002年以來,溫氏的肉豬出欄量年均增長速度達到驚人的33%。

    華農溫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藍天就經常會被朋友問一個問題:“溫氏發展如此快,是不是政府給了很多錢?”

    他說自己總是笑一笑,然后解釋,“各級政府對溫氏都很支持,但并沒有撥很多資金給企業,企業的擴張資金還是來于自身”。他認為,在各種配套體系支持下,溫氏的養殖場擁有較高的生產效率,是支持企業飛速發展的動力之一。例如,國內每頭母豬年提供的上市肉豬平均數約14頭,而溫氏集團每頭基礎母豬年提供的上市肉豬達到20.66頭,溫氏盈利遠遠高出平均線,自然不愁擴張資金。

    據藍天介紹,溫氏集團10多年的養豬業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2002年——摸索期;2002-2007年——青少年期;2008至今——高速發展期。截止目前,該集團的專業養豬公司主要有3家:華農溫氏、開陽公司、桂粵公司。養豬業務擴張到全國10個省,包括120個豬場,年出欄生豬超過660萬頭。根據規劃,未來3年,它的年增長速度依然要達到30%以上,以實現到2014年出欄1360萬頭。

    眾所周知,出于土地、疫病等因素的制約,養豬企業面對擴張普遍較謹慎。近年來,盡管不少大型養殖或飼料企業的養豬口號喊得震天響,宣稱投建基地的出欄數字動輒上百萬頭,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尚處于計劃階段,而且,其中還不乏一些企業存在借養殖圈地的嫌疑。

    與之相反,溫氏集團不但采取了一種令人震撼的高速度發展策略,而且真正做到了腳踏實地。據了解,目前,國內出欄量真正超過150萬頭的公司,只有溫氏集團一家。

    從數據上看,它早已經遙遙領先,遠遠把第二名甩在身后。

    商業模式

    欲速則不達。企業擴張,太慢不行,太快卻也可能冒巨大的風險。溫氏集團為何敢跑這么快?

    有觀察者分析,溫氏集團的高速擴張,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受行業環境變革所驅動。

    近兩年,一輪資本跑馬圈地建設大型養殖基地的熱潮正在瘋狂涌動。但適合養豬、歡迎養豬的地界卻越來越稀罕。快速擴張,贏取資源,成了許多大企業乃至外資企業的首選。強者愈強弱者越弱的規律在企業發展史中屢屢應驗。再不出手,可能黃花菜都涼了。溫氏發力,亦正當其時。

    而在絕大多數業內人士看來,溫氏能夠高速奔跑的秘訣很多,最重要的一條,是擁有了一種適應了當前各方需要的商業模式:它將“公司+農戶”模式運用得爐火純青。

    這種商業模式,讓溫氏集團在三農問題痛煞中國的當代如魚得水,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升斗小民都對它葆有好感。據報道,與溫氏集團合作的農戶約5萬戶,其帶動致富的作用明顯。2011年,溫氏集團總裁溫志芬等人到廣東以外的地方簽約建設基地,往往能夠得到當地政府高層(其中甚至包括不少省部級干部)的接見和支持,足以證明溫氏在政府眼里的含金量。

    肇慶的一位飼料企業老板對溫氏贊不絕口,他的觀點是:“如果說中國畜牧業有一家企業不會倒閉,也不能倒閉,那就是溫氏!和溫氏合作的農戶太多了!”

    “公司+農戶”就那么神奇嗎?未必。實質上,并非每一個照葫蘆畫瓢的公司都能成功。

    這種模式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很精細的設計,方可平衡公司與養戶的利益,以防范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而從1983年到2011年,從家禽業到養豬業,溫氏集團探索和應用“公司+農戶”模式已經28年,它打過官司,掏過學費,其經驗之豐富,遠非普通同行所能比擬??梢哉f,這種平凡的商業模式,在溫氏集團手中,真正化腐朽為神奇。

    12月23日,藍天告訴農財寶典記者,他也認為,“公司+農戶”模式的應用,是溫氏更容易在土地資源緊張的今天談地成功的主要原因。其一,這種模式符合政策導向;其二,溫氏集團養豬已經形成規模和品牌優勢;其三,溫氏集團已經形成了一套與農民合作的成熟流程。藍天認為,溫氏集團肯定能夠順利實現到2014年出欄1360萬頭豬的目標。

    原始動力

    業界流傳著一個令不少人艷羨的笑話:溫氏集團的門衛,開著奔馳上班……

    這個笑話也許并不真實,但透露著人們對超級明星的某種想象。

    從七戶八股起步,這家企業至今是典型的民營企業,亦并非上市公司,卻一直是令人矚目的業界焦點。很多企業學習溫氏集團,只看重它對外擴張的“公司+農戶”模式,卻忽略了其獨特的內部體制和文化。事實上,溫氏集團特殊的觀念和體制,可能也是支撐其良性運轉的強勁動力。

    與大部分企業股權高度集中不同,溫氏集團的股權分散在七千多名員工手中。簡言之,它做著最傳統的養殖業務,卻并未出現傳統企業的死結問題——老板牛逼員工卻苦逼。因此,有人說,溫氏集團的員工,幸福感相對比較高。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4月29日,溫氏集團進行了第九次增資擴股,注冊資本增至31.42億元。其中溫鵬程等45位自然人出資15.75億元,擁有50.11%股權;而集團工會代表7000多名員工持有49.89%股權。該集團董事長溫鵬程是最大的個人股東,持股比例只占3.01%。而在前十大股東中,5位溫氏家族成員的股權加起來也只有13.3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溫氏家族雖然實際領導著著溫氏集團,但股權并未達到絕對控股。這家企業名為溫氏,但并不僅僅姓溫。在某種程度上,它讓許多員工都做了老板。

    民營企業中,能做到如此豁達境地的,可謂鳳毛麟角。

    一位關注農業20年的記者稱,愿意分享,這才是溫氏集團內部機制設計最讓人佩服的地方,以溫北英、溫鵬程、溫志芬為代表的領導層確實值得行業學習和尊重。

    舍得才能獲得。因為分享與合作,眾多至關重要的資源被溫氏集團充分調動起來,政策資源、人力資源、土地資源莫不如此。而技術資源的利用,也是一例。從該公司創業早期開始,以華南農業大學為首的高校力量就被深度引入,變身企業突飛猛進不可替代的推手。至今,華農大的眾多教授仍然在該集團擔任舉足輕重的高管職務。

    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對學界,也無論是對員工還是對農戶,這家深深地打上廣東人務實和開放性格的企業,都能游刃有余,從容自如。

    因此,對于它的未來,人們似乎并不需要擔心。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