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用六年的時間,蒙牛就成長為中國三大乳企之一,發展速度是相當快的。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蒙牛是得到消費者認可的,否則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市場份額。
然而,再優秀的企業,也有栽跟斗的時候,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栽了,栽得還不輕,同時宣告了其道德營銷戰略的破產。此后中糧介入,蒙牛迎來了最好的戰略轉型機遇。關于蒙牛轉型,中糧當時肯定是有想法的,介于種種原因,依然延續了牛根生時代的戰略作風,一拖就是三年。
直到2012年,蒙牛才真正開始了轉型之路,難免晚了點。蒙牛已不再是三年前的蒙牛,市場也不再是三年前的市場,此時的蒙牛還能否順勢而為,成功實現戰略轉型?
置身企業界的道德高地
蒙牛飛速發展的十年,經濟英雄盛行,公眾對于財富的渴望,造成他們對經濟英雄的盲目崇拜。聰明的企業應勢而起,進行道德宣講,蒙牛便是其中之一。
牛根生基本上就是早期蒙牛企業品牌的代言人,是蒙牛企業品牌的最大推手和塑造者。作為一個高調的企業家,他在宣傳演講中一直把自己塑造成道德比較高尚的人,其企業發展理念,“沒有質量,一切都是負數”,“小勝靠智,大勝靠德”等,曾深得消費者及企業家認同,帶領蒙牛一路狂奔,成為行業龍頭。
那時候,在許多消費者眼里,蒙牛是非常遵守倫理道德,非常負責任的企業。蒙牛的道德營銷戰略成就了其早期的發展。只是,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費者意識到牛根生把自己置于道德高地,其實只是一種營銷手段,不再盲目信任經濟英雄。甚至認為,蒙牛只注重營銷,不注重質量。
高成長催生運營風險
蒙牛是不是真的只注重營銷,不注重質量?并非如此,蒙牛本身是重視質量問題的,但是在其追求高成長的過程中,一些因素超出了企業的可控范圍,催生了運營風險,致使產品質量無法保證。
特別是21世紀初,中國的奶制品行業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企業只要有產品投入市場,銷售就不成問題,賺錢很快。所以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把產品盡快投放市場,如何才能做到呢?企業當然可以對自己農場出產的牛奶進行加工,這樣可控性很強,質量也能夠得到保證,但是這種模式投資大,見效慢。為了快速發展,蒙牛外購了一些奶牛加工廠,奶源不夠就收購奶農的奶,成本很便宜,發展快速,又能賺錢,就是這樣,蒙牛在追求速度的過程中忽視了質量,有些因素控制不了了。
還有一點,為了解決發展的資金問題,蒙牛引入了戰略投資者——高盛,投資集團完全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最缺乏的就是社會責任。更糟糕的是,雙方采用了對賭模式,如果利潤達不到,蒙牛就要把股份賤賣給投資者。在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投資者的對賭協議下,蒙牛被資本“綁架”,必須追求速度、規模和利益,忽視了對食品質量的嚴格控制。
蒙牛近期發生在義烏的篡改日期事件,盡管只是它的一個經銷商出現了問題,被媒體放大了。但是這個問題也反映出蒙牛內部的管理存在問題,無法百分之百保證產品安全。
遲來三年的戰略轉型
2009年,中糧入駐蒙牛,消費者都期待蒙牛能夠實現轉型,從注重營銷的戰略運營轉向更加注重質量的戰略運營,真正成為消費者心目中的優質企業。然而,中糧“三年不介入管理”的承諾,沒有顧及蒙牛的發展。
當然,中糧之所以承諾三年不介入蒙牛,是有原因的:一是為了保證股東轉換過程中企業穩定經營,強勢介入容易遭到抵制,造成核心員工的流失,這對于企業來說,影響將會很大。畢竟蒙牛原來的團隊在市場運作方面,還是可圈可點的。二是中糧自身也在高速擴張,其在零售管理、食品營銷等方面的人才儲備不夠,不然也不會有所謂的三年不插手。
但無論如何,機械固守“三年不介入”的承諾,延誤了蒙牛的轉型。蒙牛最大的問題是品牌建設,中糧無論做了什么樣的承諾,也無論自身有多困難,一旦產品質量有問題,就要馬上介入,不能那么機械。判斷企業行為是否誠信,最根本的標準應該是:是否符合管理道德,是否履行運營責任,是否順應市場發展,是否滿足消費者需求。所以中糧早該插手了。從這個角度講,蒙牛的轉型遲了三年。
以消費者為導向前景可期實際上,這幾年蒙牛也在不斷改進、不斷反省。這一點可以從市場認可看出來,它的市場份額并沒有明顯下降,而且隨著整個市場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發展,說明它絕大部分產品還是得到消費者認可的。然而要真正實現品牌重建,還是需要企業從戰略上轉型。雖然蒙牛轉型遲了三年,但中糧介入以后,轉型的很多舉措還是可見的。
今年4月,孫伊萍被中糧指定出任蒙牛總裁,她上任后推出了兩個舉措:
首先,以消費者為導向。事實上,蒙牛一直都是以消費者為導向的,但如今消費者的導向發生了變化,早年是只要有奶喝就行了,現在不光要有奶喝,還要喝的安全和放心。企業一定要跟著發展變化,更多的從消費者利益出發,生產讓消費者放心的產品。
為了做到這一點,孫伊萍在企業的基礎層面上下功夫:從深耕奶源、優化質量體系、對標國際企業等最基礎的方向做起,適應前端消費者新的需求,方面是對的。
其次,引入新的價值觀。在原來蒙牛“創新、高尚、責任”理念基礎上,加入了“陽光”理念,實際上是價值觀的重塑,最核心的價值觀就是“陽光、高尚、創新、責任”。
如果蒙牛的價值觀能夠真正落地,我想蒙牛的前景還是光明的,未來依然大有可為。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為什么?2012年,中國GDP總量達到了47萬億,這意味著,按照8%的增速,二十年后,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與美國不相上下。消費者需求會越來越大,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表現在哪?原來我們早上吃什么?吃油條,喝稀飯,現在喝牛奶,吃面包。如果13億人口包括農村人口都喝牛奶,牛奶的市場會有多大可想而知。這么大的市場,只有本土品牌才能完全覆蓋,外資品牌做不到。所以只要孫伊萍能夠堅持貫徹她的戰略,我想蒙牛的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