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熱鬧的地段,相似風格的裝修,為何蘋果專賣店人潮洶涌,三星店里門可羅雀?
這是因為,三星與蘋果的企業性格不同:三星是賣產品的,蘋果是賣體驗的;三星的零售店是產品銷售網點,蘋果的零售店是發燒友的體驗網點。
最近,三星智能手機的出貨量超過蘋果,但三星零售店遠不如蘋果店熱鬧。顧客想購買三星產品時才會走進三星的零售店,但蘋果的發燒友即使不購買產品,也可能會進去體驗一番。三星的消費者買完產品就離開了,蘋果的發燒友們即使不買,也可能待很長一段時間。
如果我們以兩個門店的熱鬧程度判斷其銷量可能就錯了。即使在蘋果最落魄的時候,蘋果仍然有一批發燒友,在專業領域堅守著蘋果。
跟隨制勝
兩家企業的性格源自創始人的個性和企業不同的發展歷程。
三星是靠做家電起家的,曾經是世界電視機出貨量最大的企業。三星進入電視行業并崛起時,電視已經完成了在歐美國家的普及,不再是象征性消費品。根據產業發展的規律,當一類產品完成普及,不再具備象征意義時,性價比變得比品牌更重要,因為象征性是由品牌體現的。按照產業轉移的規律,當性價比成為主要購買依據時,美國企業不再具備優勢,產業就會向其他國家轉移。三星就是在這個時代崛起的,三星曾經是廉價電視的代名詞。
三星靠廉價電視崛起后,進入存儲器行業和上游其他產業,完善了產業鏈,掌握了一些核心技術,這些行業的技術含量較高,行業門檻也較高。這是三星的第一次轉型和升級。
1993年,李健熙在美國洛杉磯的百貨商店看到三星與索尼的巨大差異,下定決心,“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變。”這是三星的第二轉型和升級,實現了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
家電行業早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成熟產業,無論做得多么優勢,都很難獲得品牌影響力。現在已經進入IT時代,IT產品是全世界新的象征性產品,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三星完成了家電、IT、設計和外圍產品的全方位整合。這是三星的第三次升級。
三星所生產的產品,很難找到它獨創的品類,但三星總是后來居上,生產出更完善、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即使在蘋果如日中天的時期,三星也能步步緊逼,甚至蘋果稍有閃失,三星就能迅速超越。
三星的發展歷程決定了三星的性格,雖然在幾乎所有產業都不是喝“頭道湯”,但也幾乎沒有落后過;雖然產品不像蘋果那樣轟動,但銷量卻并不少;雖然沒有那么多發燒友,但總能打動那些跟隨性的消費者。
個性者的失與得
蘋果卻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企業,這是喬布斯個人的性格決定的。喬布斯雖不是技術專家,卻善于洞察人性,所以,它總是新行業或新品類的開創者。
蘋果公司的創立,就是喬布斯把有如實驗室儀器一般的計算機變成了PC。喬布斯重掌蘋果,把MP3變成了iPod,把電腦變成了平板電腦,把手機變成了智能手機。喬布斯的性格,決定了你要么愛他,要么恨他。蘋果低谷時,有人愛它;蘋果輝煌時,有人恨它、罵它。
不同的性格,決定了蘋果有很多擁躉,愛它的是擁躉,罵它的也是擁躉。購買蘋果的產品時關心它,不買蘋果的產品時照樣關心它。這些擁躉對蘋果有期待,達不到期待就會失望。
消費者購買三星產品,不是因為喜愛三星,而是因為三星的產品好。三星的消費者擁躉比較少,所以,愛它的不多,罵它的也不多。
媒體和消費者更喜愛蘋果這樣的企業,正如有個性的成功者更受歡迎一樣。所以,媒體是蘋果新產品最大的免費推廣者,蘋果每次發布新產品,僅僅一場發布會就能夠抵得上其他企業數億美元的推廣活動。但是,蘋果的個性,使它要么極其成功,要么極其失敗。蘋果輝煌時,無人能及;蘋果失意時,也能跌到谷底。
三星則是個更中性、更穩定的企業。它幾乎涉及了家電和IT的所有終端產品及產業鏈,郎咸平稱之為“垂直整合系統”,以至于蘋果也要向三星購買元器件。因為幾乎IT企業都離不開三星,而三星又很理性、霸道,所以,三星幾乎是IT業的“公敵”,郭臺銘最恨的企業就是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