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這個行業(yè)20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說我們怎么變成藍翎工人了,越干越辛苦,每天時間很長,我們這個行業(yè)有一個特點,就像拍電影,過去做得好,只是代表過去,你要成功,就要找到下一個好的公司。
為什么我們會這么辛苦,是因為變化。很多事情都變化了,移動互聯網來了,我的題目也和移動互聯網有關,擁抱移動互聯網,擁抱變化。
移動互聯網帶帶來了非常多的變化,風來的時候,豬都會飛。到底有什么變化?
第一,用戶群變了,85后成為主力消費者。
現在談三線城市和中產階級,七年前我們已經把這個事情做了,宅男和宅女更加宅,花更多的時間在家里上網。85后和90后有一個特點,是家里的獨生子,小的時候沒有兄弟姐妹跟他們一起玩的,大多數時間在網上玩,互聯網就是他們的兄弟姐妹。七年訪談的時候大概每天上網2-3個小時,80%的東西在淘寶和京東買的,現在有5、6個小時在網上,一半以上的東西是在網上買的。
他們花錢在什么地方?85后是一個分水嶺,
他們真的很不一樣,第一,要求的東西不一樣,看見電視廣告就覺得這是名牌,有了知名度,不一定買你的東西;第二,首先上網上查用戶點評,看你的銷量排名;第三,要看你的網站是不是他喜歡的。
你是一個傳統(tǒng)的產業(yè),沒有在網上投放,你就沒有新用戶了,新用戶是大學生和高中畢業(yè),這些人你就沒有抓住,所以你不會成長。
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喜歡與眾不同,喜歡自黑自薦。
我們訪問過一些90后的,他們說人類最古老的一個行業(yè)就是夜總會的小姐都快失業(yè)了,這是老男人的壞習慣。90后要求的是個人的魅力,所以他們是很不一樣的人。他們要提意見,跟蹤到底,如果有粉絲就很牛,我們投了一個傳統(tǒng)行業(yè),從來不在互聯網上賣東西,然后跟我們接觸了,就開始做了,一個空姐是他們的大粉絲,就賣一個面膜,一個月可以賣500萬,這就是粉絲的力量。
還有就是這些人挺愛吃,但是不愿意做飯,也不知道怎么做飯,不能把自己家的廚房搞臟了。為此,萬科搞了一個新的設計,90后的房子廚房全部縮小,把空間騰出來做一個大食堂,為他們服務。
我們感受特別深的是消費升級非常明顯的,90后和85后跟父母是很不一樣的,父母是金錢的奴隸,孩子結婚的時候,車子、房子都買好了,月消費5千是可以的,一千買家庭日用品,兩千存起來是存起來,還有兩千是用來花的。以前吃零食,吃瓜子花生,現在要升級了,要吃果堅等。三只松鼠在網上買堅果,明年要做25個億,他們85后的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電商極大的成長,還有抓住了消費升級的臺風,他們兩年的時間能做到20億。
比如說康師傅和農夫山泉,康師傅的業(yè)績是下降的,他消費沒有升級,這么多年一直在成本上下功夫,把瓶裝水弄得特別薄,特別便宜,現在不行,消費者要好東西,以前天天做地推,不成長了。農夫山泉抓住了消費者的需求,廣告做得非常好,農夫山泉有點甜,我們不做礦泉水,我們做大自然的搬運工,很有情懷。
你不抓住升級,不推出好的東西,消費者很快把你拋棄掉,中國的消費者的忠誠度不是很高。
第二,用戶的習慣變了。
在PC的時代買東西是關鍵詞的檢索,現在是喜歡雙屏,每天都要來逛,APP做得好,每天就來逛,所有的東西都碎片化。時間、空間、場景都是碎片化,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商機,就是O2O上門服務帶來可能。以前在PC時代,你要做互聯網公司,要打很多的廣告,要花很多的錢,移動互聯網不需要那么多的海量用戶,有100萬的粉絲,你的日子過的很舒服。
移動互聯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閉環(huán)交易,大家有一個付費的習慣,要感謝騰訊。但是我們發(fā)現消費者跟著品類走的,剛開始是幾款應用,時間長了,就一款應用,每一個品類一開始會一兩到家,過兩天就刪了,剩了一家,這個習慣要抓住。
第三,是渠道變了。
中國的成長7、8%的GDP,這是一個平均數,跟我們投資人一點關系都沒有,在這里面其實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要看整個渠道,中國社會零售的銷售成長每年是3-14%,后面的渠道是完全不一樣的,百貨商店日子不好過。還有沃爾瑪、家樂福的企業(yè),以前輝煌了20年,現在輝煌不再了,他的模式受到挑戰(zhàn)。互聯網來了,干貨被互聯網搶走了,所以流量下降了,肯德基和麥當勞降價了。有很多不敢開店了,如果你是在大賣場為主導的銷售渠道,你就不成長了,這是大勢所趨。
街邊店怎么樣?我們投了很多,買紋胸的都市麗人,零售是可以做地頭蛇,可以在一個三線的城市,一共也就是1、2百萬人口,市中心只有一個。你就在三四線城市,在市中心,所有的商店都在那里,你要開五家店,一家旗艦店,四家中型的店。密集的三四線城市開店,多少店是極限,安踏開了5、6千家開不動了,都市麗人可以在幾萬家,一條步行街可以開幾家,馬上形成品牌優(yōu)勢。
還有購物中心,有錢不是只想買東西,還要享受生活,購物中心是好的,你要選擇對的購物中心,我們希望有十萬平米的面積,要有四菜一湯的標配,沃爾瑪和家樂福這種抓人氣,還有百貨商店,可以買化妝品,買衣服,還有小孩玩的有了游樂中心,還有就是各種各樣的餐廳。但是這個餐廳要做品類和品類的第一,比如港式點心,真功夫是營養(yǎng)的快餐。
最牛的互聯網,每年成長50%,占GDP的7、8%,這個豬還可以飛很久。85后生活習慣的改變,零售實際上核心就是三條,產品極大豐富,價格有競爭力,購物體驗非常好,為什么互聯網能做到產品極大豐富,因為零售店的展示,還有價格實惠,你的效率高,成本低,京東10%就可以賺錢,其他行業(yè)20%還虧損。所以互聯網解決的是效率和成本的問題,所以一定會持續(xù)增長。
渠道是很不一樣的,作為一個公司,你是產品公司和品牌公司,你一定要搭上打勝仗的便車。
第四,團隊變了。
現在團隊不好管,給他錢不在乎,85后甲板給你三倍的東西,沒有興趣,做了一個好玩的主題,他們就有興趣,85后光靠錢是不行的,要的是綻放。
一個叫良品鋪子,員工特別有激情,我說持續(xù)的激情才等于利潤,激情是不持續(xù)的,你們四年都打雞血,他們做了一個我的青春我做主,搞了一個崗位責任制,當一個店長要競爭的。第二個戴大紅花,先簽字,宣誓,你真的是綻放了一把。
零售的核心不是選址要好,不是產品要好嗎?后來數據說話,數據證明沒有搞綻放的承包責任的,老店同比成長5%,高的成長26%,20%的成長來自于店長的能動性。本來是5千元的公司,賺了1萬元,讓他在講臺上宣講,這就是綻放,然后在微信和QQ上PK一樣,不是為了錢,好象是一種夢想,覺得為自己在干。
還有三只松鼠,除了老板是70后,其他全是85后的,一兩年做了10個億,已經累得很,你很休閑,晚上回家跟老婆喝喝紅酒,周末到長江上釣魚,我說怎么淡定?一個是先進的生產力,早上起來看用戶點評,競爭對手的銷量,其他的事讓85后去干的。怎么客戶滿意度為什么這么好?用戶核心競爭力叫賣萌,張總叫松鼠老爹,剩下的鼠小妹等,他們叫客戶叫主人,85后沒有關系,自己很萌,我們叫不出口的。他們讓85后和90后綻放得非常好,而且很歡,所以大膽的用85后,移動互聯網時代是85后的天下,用戶的體驗和產品體驗,比60后和70后要好很多。你要搞移動互聯網事業(yè)部,不是85后就不用要,就要用85后。
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移動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全新品類的機會,所有的東西要重新開始,因為用戶習慣變了,你要抓住痛點,淘寶的痛點也很多了,想要迅速找到想要的東西,淘寶要花很多的時間,各個點的看評價,有一個不滿意,消費者可能就會不要了,他們的消費收入每年以10-20%的在成長。
不管你做什么,最關鍵的是要先做,先做比什么都重要。
我們有一個理念,當品類機會來臨的時候,你一定要舍命狂奔,你要做到市場占有率30%,你要比第二要大一倍。還要敢于做不同的東西,抓住實用性,差異性,最后是性價比。
手機一旦用了以后,你不用再此獲取,不像PC,每次獲取就到別的網站,很容易轉換,很容易轉換,錢給了百度,有了一個APP,你把粉絲形成起來,一旦占有,你是擁有他的。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因為我們覺得你一開始選擇一個好的品類,如果你是一個品牌企業(yè),現在移動互聯網怎么辦,到淘寶、京東開一個店,還是做獨立的B2C,還是開發(fā)一個APP?淘寶賣貨是不難的,良品鋪子四年長了十年。做一個傳統(tǒng)品牌企業(yè),你也可以在互聯網來臨的時候,也可以長上翅膀,在淘寶和京東就是你未來所有全部的互聯網戰(zhàn)略,還是要思考更多的東西?不管怎么說,我覺得對于品牌來說,你只要把定位做好,品質做好,消費者滿意,我覺得就是好的,沒有什么問題的。
好多品牌做獨立B2C都是死路一條,只要是品牌,不管在哪里賣,只要抓住用戶滿意度,你的定位就是精準的。你把零售看成一個大的品類,最大的是沃爾瑪和家樂福,干貨已經上網了,生鮮正在努力,現在一號店和京東搞進口食品,客單高,但是非常重復,用戶滿意度非常高的,如果你把食品做好了,你就擁有未來,品牌忠誠度非常高,對價格敏感性有,但不是那么高,所以我們覺得食品是非常好的品類。
服裝我們覺得是一個很長的長尾,淘寶、唯品會,家電已經是京東的天下,家居也非常看好這個品類。最關鍵是不是要做獨立的APP,或者做獨立的B2C,要看頻次,我們剛投京東,一半的用戶一年買了兩到三次,后來擴品類,加了數碼,加了手機,加了大家電和小家電,這個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因為用戶來你這里,第一不是你便宜,是因為能買到他想要的東西,產品極大豐富是核心。
如果當當早期加品類,當當的用戶2百萬,京東是20萬,就沒有京東什么事。第一次嘗試很重要的,800元不敢嘗試,客單價太高了,當買書的時候是可以的,價格錢,買了之后滿意,就有忠誠度了,就買別的產品了。
唯品會的定位是名牌打折,散購,我們去用戶訪談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散購,他們就覺得品質很好,第二個跟淘寶差不多,甚至比淘寶更便宜,名牌在啟蒙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品牌,價格會慢慢上來。一般的品牌不會忠誠一家平臺,肯定是多家平臺搞的,賣的是名品打折,是尾貨,是有限量,他們簽了一年的度假,尾貨就買三次,現在唯品會不是很便宜的,因為別的網站都死了,沒有機會了,所以他的利潤率會很高的。現在打聚美也打得狠。
融資要快,金額要大,我們第一次投京東要200萬,我們給一千萬的美金,老劉變得膽子更大,步伐更快。第二,融資的時候遇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50后看了都不投,毛利太低了,天天虧錢,我們真的有點著急,把價格降得很低,沒有人要。
我們吸取了經驗教訓,能融錢的時候趕快融錢,投資者并不是跟著你的心情走的,不是需要錢的人給他錢,投資者的心態(tài)變了,不要等他需要錢的時候給他錢,投資金額要比創(chuàng)業(yè)者的預期高很多。現在競爭環(huán)境特別激烈,我們去看任何一家公司,競爭對手就打電話過來了,給了我們很多的信息,他們說了很多的東西,我這是一個持久戰(zhàn),最后誰錢多,就燒錢,還是能夠打動投資者要害的。
還是要找到一個認同你的理念,能夠長期持續(xù)的,還是要有一點情懷的人。互聯網沒有中型,要么做大,要么出局。我們覺得平臺企業(yè)就是二元法則,我們投資企業(yè)都變成了這樣子,京東和阿里,趕集跟58,攜程跟去哪兒,到了二元法則還要打下去嗎?第一和第三打的時候,第三都出局的,第四第五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第一和第二可能差50%,他們會學會和平共處,通常有第三的時候,他們都去會爭。再品牌企業(yè)很好,一個細分的市場品類第一,比如說面條第一,平臺是很殘忍的。
最后誰會贏?我們覺得短兵相接,勇者勝,基業(yè)常青要身體好,老板要一天鍛煉三次,你打不死我,我也打不死了,最后第一和第二可能默契起來,那個時候會賺很多的錢。價格好談,關鍵是內心的,大家都想做老大。
怎么打造行業(yè)第一品牌,一個偉大的公司要從一個好名字開始,凡客的名字取得特別好,打到了內心靈魂的東西,打品牌要花錢,要持續(xù)投放,你現在投的錢一定比你將來投的錢更便宜,移動互聯網一旦競爭對手下載,你沒有下載,你要讓他們重新下載,是很難的。85后的特點是喜歡曬單,他們都在幫你做傳播。還要有一句話,還要有15秒的廣告,電視廣告效果很好,關鍵看你投放厲害不厲害,我們到三線城市,沒有北京、上海夜生活,天天網上在家里看電視,電視效果是很好的,關鍵要投對地方。
85后和90后有一個特點,文字打動不了他,圖片不能打不動他,最好的是視頻,拍成要像舌尖上的中國,有人文,有情懷,有故事。
要下三線城市,要學京東,直接到農村刷墻。不像PC,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旦獲取用戶,維護成本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