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年前開始,“外企加速撤離中國”的說法就已經是頻頻見諸媒體,有關廣州西鐵城公司突然解散的報道把這個說法演繹到了瘋狂。西鐵城事件被一些輿論視為中國外資“撤資潮”的“標志性事件”。只是,真有這么嚴重么?中國真的不再是投資、創業的沃土嗎?
不否認,中國的制造業是遇到點麻煩了。東南沿海招不到工人,這都好幾年的事情了。最近兩年,知名外企也的確開始要撤退的意思。春節前,就聽說微軟計劃關停在北京的工廠,諾基亞也要把東莞工廠的生產設備搬到越南去了。微軟要總共裁員9000人,這是個大數目。其他的一些傳聞也不少,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都有計劃把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像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這些也都說過要在東南亞和印度設新廠。
但真實的情況是什么樣呢?按聯合國貿發會的數據,因全球經濟疲軟,201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較2013年下降了8%,降到約1.26萬億美元。不過,中國去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約為1280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約3%,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第一大流入國。中國已連續23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的首位。
更重要的是結構上的:2014年服務業吸收外資達662億美元,同比增長7.8%,遠高于同期吸引外資總額1.7%的增幅。整個服務業在對華外國投資總額中的占比提高到55.4%。這個數字說明什么呢?說明中國對外資已經不是“來之不拒”,而是開始“質”“量”并重。
那么,資本都流向哪了呢?再像過去“投資設廠”似乎已經成為“過去式”,更多資本都直接或間接地瞄準“轉型升級”領域的機會。我們看到的越來越多的內外資私募基金、風投基金、創投資本在搜尋中國的創新企業,當下的每一個商業熱點,如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等)、互聯網(電商、打車、O2O等),都有資本強勢介入的身影。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創業者也投身創業創新,最新的案例就是萬科的毛大慶,離職創業,試圖將創業服務和房地產結合起來,做中國的WeWorks。
李總理在兩|會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未來圖景,并規劃中國版的“工業4.0”——《制造業2025》,這說明決策層對未來“轉型升級”有明確的規劃,并對市場創新主體——企業家和創業者寄予非常大的希望。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制造業企業,我們應該如何跟上潮流,甚至站在浪潮之巔呢?
還是離不開“微笑曲線”。很顯然,兩端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是利潤豐厚的區域;而處于笑臉中間底部區域的生產制造只能得非常薄的利潤。
其實“微笑曲線”本身已經指明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方向。說白了,中國制造必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和發展,要不然必死。在左邊加強研發設計創造知識財產權,在右邊加強以客戶為中心的品牌營銷和服務。
至于左邊,說白了就是要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低端制造向中端或高端制造去靠去升級,要么對制造水準和技術進行提高。對于高新技術產業, 我們不能盲目的什么流行搞什么,隔行如隔山,前幾年新興產業大躍進的陷阱已經坑了不少急于轉型的企業。更合理的選擇是,在你原來擅長的領域,進行研發技術、制造技術等方面的提高。做音響的,就盡力把音質調的更好,把質量做的更高,并通過工業自動化等設備優化生產流程;做服裝的,就培養更好的設計師,留住更熟練的工人,啟用更先進的機器……
右邊的典型,就是類似于小米手機的那種案例。小米公司本身并不生產手機,只專注于設計研發和客戶服務,手機由代工廠家負責制造。除了手機本身,小米通過移動端應用APP和家居衍生產品,為消費者提供完整的生活服務解決方案,在“微笑曲線”的兩端創造了巨大的附加值。小米的市值早已是遠超大多數手機廠商本身了。
小米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是品牌和互聯網結合的威力。過去“做產品”的企業要做品牌是很難的,渠道都在中間商手里,要自立門戶談何容易。但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大大縮短,品牌滲透的成本大大降低,這就給我們打開了新的大門。我們大都達不到小米的高度,復制它的玩法,但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互聯網眾多的電商平臺,社交品牌,不都是可以供我們推廣品牌高效率渠道嗎?
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其實在不聲不響地進行著了。在很多傳統企業呼天搶地喊著生意難做的時候,他們已經迅速擁抱新變化,并為我所用。成功與失敗之間,關鍵還在于思路、眼界,以及變革的決心和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