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話說孔子東游,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饑餓,便對弟子顏回說:“前面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顏回去到飯館,說明來意。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
顏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亂棍打出。”顏回微微一笑:“主人家,雖我不才,可我也跟師傅多年。別說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別夸口,認完再說。”說罷拿筆寫了一個“真”字。顏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顏回無能了,我以為是什么難認之字,此字我顏回五歲就識。”
主人微笑問:“此為何字?”
回曰:是認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門生,來人,亂棍打出!”
顏回就這樣被趕回來見了老師,說了經過。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一樣寫下“真”字。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來到,請——”就這樣,孔夫子師徒二人吃飽喝足,不出一分錢就走了。顏回不懂啊,問曰:“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么時候變成‘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時候的事是認不得‘真’啊。”
【感悟】
一直以來,德國人“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為世界所推崇,德國人洗衣服時,用多少洗衣粉一定要用小勺去量,并且將不同溫度洗滌要求的衣物嚴格地分批次洗滌。如果某項工作的操作規程要求一個螺絲要擰12圈,德國人工人絕對不會只擰11圈。
誠然,“認真”是一個良好的品德,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種工作作風。但在我們中國來說,如果事事認真,不懂得拐彎抹角,不懂得假裝糊涂,反而經常會將一些事情越弄越糟,尤其是作為一個領導來說,沒有一點難得糊涂的智慧,恐怕很難將工作做好。或許這也是中國的一種“國情”吧。比方說,當下屬向領導匯報某件事情時,有些領導等對方一開口立刻就說“這件事我已經知道了”——中國人很奇怪,他們聽到的往往不是領導“已經知道這件事了”,而是“你不要再浪費我的時間了”;還有一些領導在和下屬談話時經常會問這樣一句話:“還有什么事嗎?”這句話更糟,因為下屬聽到這句話的反映可能是“你很忙,我應該走了”、“你對我的話不感興趣”等等,結果他們有事也說沒事了。如此以來,你的下屬以后再也不會向你匯報什么工作了。所以聰明的領導總是喜歡假裝糊涂,知道的裝作不知道,看見的裝作沒看見,會做的裝作不會做,因為這樣他的下屬就會為他提供更多的信息,努力做更多的事情。
糊涂不是愚蠢,而是大智慧,是領導者高超的處事技巧和用人手段。領導者“糊涂”一點,這樣不僅易與同僚相處,而且便于自己領導的團體更具有親和力。特別是在對待下級時,一定要對那些無關大節、無關大局,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和不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多裝糊涂,這樣反而會受到上級愛護、下級擁戴。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會知道什么時候應該把“真”字講成“直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