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個實地的調研思考,我在珠三角作了些調研,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與結論:
第一:民營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未來會有40%左右的民營企業面臨死亡或被淘汰的危險,中國經濟轉型的主體是民營企業,而不是所謂的國有企業與大型企業,房地產財政正在降低地方政府對民營企業發展的依賴,政府對民營企業“只索取不投資”無疑會影響會轉型的推進。
在與企業家交流的時候,他們普遍都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大家的平均估計值是,大約會有40%左右的企業會在未來五年之內被淘汰或死亡。事實上,這種估計也會影響企業家們自己的行為,我在實地調研中也發現,大約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企業家表現對未來前景的擔憂或失望,一些人已經**或正在**移民,或者正在用大量的資金去買房或從事房地產開發。
從經濟的整體進步來看,中國經濟的轉型主體應當是廣大的民營企業,而不是少數國有企業或大企業。過去民營企業是地方政府的最重要的收入源,但這幾年的房地產財政,讓相當一部分地方政府不再以民營企業為“源”,可以不在乎民營企業了,民營企業制度變革的大環境惡化了。
第二:作為轉型主體的民營企業,要讓他們去通過“技術創新或品牌突破”來轉型的思路是不現實的,真正的出路在于提高整體競爭力。而提高競爭力的真正阻礙在于,目前相當多的民營企業家未來沒有信心。
技術與品牌是一個公司強大的標志,同樣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實力的體現。但標志與體現是一回事,把這種標志與體現上升到轉型戰略卻是另一回事。事實上,我們現在就是把技術與品牌升級當成戰略來執行的。我在珠三角接觸的民營企業中,不少都獲得了政府在技術投入方面的資助,同樣,我所接觸的不少企業,都意識到沒有品牌的競爭,最后只能走入價格戰,所以,很多企業都在花大力氣投資品牌與渠道建設。
就某個具體的企業來說,這樣做當然沒有問題,但從整個轉型的主體角度看,這樣做卻存在著戰略性的失誤。第一,技術與品牌都是相對的,技術與品牌永遠在一個行業的金字塔的頂部,當大家都往金字塔的頂部爬的時候,造成的結果必然是,真正有技術或品牌的永遠是在頂部的少數公司。第二,品牌與技術投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技術的突破那是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人才儲備與設備投資,品牌也需要更長的時間。
所以,要談如何通過技術或品牌來突破贏利方式,我覺得那是華為,聯想這一類大公司的事,我們當然渴望每家民營企業都象比亞迪一樣擁有核心技術,但問題是,成千上萬家民營企業如何做比亞迪?要知道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于大量的中小企業,而不是大企業。即使聯想,華為,TCL,海爾等一批企業成為世界五百強,就說明中國經濟轉型成功?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廣大的民營企業,而不是少數大公司。
那民營企業轉型的阻礙何在?我覺得這要問,民營企業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在一種什么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中國民營企業的出現是受益于制度變革,而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卻受益于良好的國際國內市場環境。可以說,大部分企業的增長方式是機會型或資源型的,是建立在低勞動力成本之上的比較競爭優勢,特別是相當一部分OEM企業更是如此,用一句話來衡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那就是以“低成本產品”為中心的模式,本質上,這是一種以產品為中心,而不是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模式,而這種模式是有問題的,當市場環境與勞動力成本供給發生變化時,危機就出現了。中國民營企業能否從“低成本產品制造”的機會型增長,轉變成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競爭型增長,這才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本質問題。
要變革,就要有長期打算,但現在的大環境并不支撐他們做長期投入,信心比黃金重要,這是成立的。
第三,轉型的出路在于重新認識“中國制造”,中國經濟的轉型的出路并不在于中國創造,而在于“按需制造”。中國民營企業未來在五到十年的贏利方式,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通過價格提高來獲得,根本的出路在于消除浪費,特別是消除管理行為的浪費。
中國民營企業目前的困境,很大程度是過去的成功模式造成的。過去在市場環境好的情況下,生產什么基本上都可能銷售出去。銷不出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降價促銷,這就是價格戰的由來。
但價格并不會永遠生效,而且大家都打價格戰,那利潤從何而來?回答是向勞動力成本與采購成本要利潤。向勞動力成本要利潤的方式是加班,但成天加班,責任心就成了問題。而供應商在價格壓力之下如何生存?于是相當一部分供應商便在原材料上動手腳,偷工減料就出現了,于是,質量不穩定,交貨期不及時,庫存增加,就成了民營企業家們疲于奔命的事。
我曾經與一些企業家交流過,我問,如果原材料上漲一倍,員工工資漲50%,你能夠活下去嗎?回答是,那要看下游讓不讓漲價。如果讓漲價,那就沒有問題,如果不讓漲價,那活下去就很困難了。同樣的問題問下游的企業,回答是,那要看消費者或市場讓不讓漲價。
我覺得這種回答清楚地表明了傳統增長模式的困境:我們都在談價格,而不是談價值。每年我都要到日本去兩三次,研究與學習日本公司的做法,同樣的問題,我也問過日本的企業家。因為我們民營企業現在所面臨的四大天花板,日本企業在七十年代末與八十年代初都曾經碰到過,日本企業是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日本企業的回答是:日本從來就沒有多少資源,所以,原材料與員工工資的上漲,本來就是日本公司面臨的正常競爭環境,日本專家甚至用一句話來總結說,這就是日本的宿命。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如何辦?解決方案是,敬畏客戶,開動腦筋,消除浪費。
于是在日本我們可以看到,那怕是一個很小的店面,也要花很大的精力來裝飾門面,日本是非常講究節約資源的,但日本公司在產品包裝上,卻顯得是那么“浪費”。為什么?這就是對客戶的敬畏,錢花在客戶價值層面的,多少都可以花,而不創造客戶價值的,一分都不能夠花。
以上,就是我從企業實際出發得到的一些結論,中國經濟的未來仍然是在民營企業,但現在似乎不太在乎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