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越演越烈的貿易保護主義
合眾資源(3A顧問)咨詢集團董事長/劉承元
據年初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遭遇來自27個國家或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其中反傾銷91起,反補貼19起,保障措施9起;涉案金額143.4億美元,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比上年增加36.8%和76%。 隨著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推進,中國制造和歐美日制造之間會有更多的重疊,貿易摩擦將在更廣的范圍內產生。而且,自去年以來,歐美日聯手對我們施壓,置十五年前對中國的承諾(自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于不顧,先后表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目的是為下一步更多的貿易摩擦留下借口,對中國制造出口設置更多的障礙。面對急劇變化的對外貿易環境,企業除了寄希望于政府或行業組織出手救濟之外,更重要的是根據自身情況從戰略和運營層面采取應對措施。
【海外建立生產基地,應對關稅壁壘】 跨國經營是大企業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以企業境外銷售收入、從業人員等對境內投資者銷售總收入、人員總數的占比來衡量企業的跨國指數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隨著世界經濟此消彼長的發展,實現跨國經營已經成為中國許多大中型企業的客觀要求。因此,走出去戰略不僅能夠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緩解與先進國家的貿易摩擦,而且還有利于跨國企業的規模壯大和可持續發展。 走出去戰略通常有這樣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通過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建立生產基地,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通過變更原產地來降低產品進入歐美市場的關稅。一般地說,歐美日等國給予這些國家較低的稅率,中國企業在這里設廠生產的產品就可以享受比中國國內生產低得多的稅率。另一種是,直接在歐美日等國建立生產基地,實現消費地生產和銷售,達到降低關稅的目的。 事實上,今天中國制造遇到的困難,日本企業早些年也遇到過,因此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經歷中有所借鑒。從1980年代中后期開始,歐美對日本制造進行封堵,日本企業不得已開始了一輪旨在規避貿易封堵的國際化。以理光為例,1990年之前先后在美國、英國和法國設立了工廠,實現消費地生產。后來發現這幾個國家的工廠員工管理難度大,生產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理光遭遇了歷史上最嚴峻的困難。1991年,理光決定在中國深圳設立生產基地,筆者是第一個進入深圳理光的中方員工,當時的日方管理者表示,建設理光深圳工廠是關乎理光前途的重大決策。后來的發展事實證明,理光深圳基地大獲成功,不僅生產出了符合品質要求的產品,降低了生產成本,還通過變更原產地,極大地降低了產品進入歐美市場的關稅,可謂一石多鳥。深圳基地成了理光近20年持續發展的原動力。面對今天歐美針對中國制造的封堵,理光已經在數年前開始布局泰國,目的是再一次變更原產地,以便降低出口歐美的稅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生產基地遷徙的過程中,理光始終把設計開發和生產技術研究的核心留在了總部。 當然,要到一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建設生產基地,零部件的配套一定會遇到麻煩,成功的做法是采用KD(Knock Down)散件組裝模式進行化解,即從中國成套采購散件,發運到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組裝成產成品后出口歐美日等國家。
【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應對非稅貿易壁壘】 在貿易摩擦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但最近幾年,這種局面已經有所改觀,特別是中國市場正在發揮著世界市場的作用和威力,國家層面的博弈籌碼在增加。即便如此,作為企業還是需要繼續做好自己,從以下兩個方面改善企業自身在國際貿易爭端中的境遇。 一方面是規范內部管理,提高跨越各種壁壘的能力。眾所周知,歐美等國的貿易保護措施花樣百出,企業有必要及時學習、研究和破解這些貿易壁壘。到目前為止,我們熟悉的就有,品質標準(ISO9000)認證、汽車質量標準(TS16949)、綠色標準(ISO14001)認證、電氣安全(UL等)認證、職業安全和人權標準(SA8000)認證等。相信今后歐美等國還會設置諸如碳排放、社會責任等內容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并通過不斷抬升壁壘的高度,給中國制造設置障礙。面對歐美等國如此這般冠之以美好理由的貿易壁壘,最好的辦法是,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努力改善自身的管理,提高管理上的應變能力。 另一方面是提升產品本身的競爭能力,讓產品逐步擁有不可替代性。首先,中國制造必須加快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謀求逐步走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其次,大企業必須負起產業責任,快速提升研發、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技術水平,進一步加快產業聚集,走出低水平競爭的惡性循環。第三,在人口紅利尚未消失的當下,再加碼資本紅利(在股市上融資),在世界上尋找有價值的技術和企業實施兼并,補足中國制造在某些特殊領域的短板。 當然,管理提升和產業升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付出不懈的努力。
【提高國內銷售比例,降低對出口的依賴】 記得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美國同樣使出了貿易保護和日元快速升值(美元貶值)這兩個撒手锏,加上日本國內需求不足,日本制造深受其害。今天的中國不同于彼時的日本,歐美等國想要像阻擊日本那樣輕松阻擊中國,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意志(日本沒有)。其次,中國在處理貿易摩擦過程中還可以通過更多的政治或經濟手段與對手展開旨在拖延時間的博弈(日本很難)。第三,中國有著巨大的有待開發的內需市場(日本不足)。 前兩者是國家宏觀層面的博弈,而后者則是企業運營層面必須關注的焦點,因此提高企業在國內的銷售比例應該成為許多出口型企業的戰略任務。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通過提高對歐美日以外國家的銷售來降低對歐美日的出口依賴。 總之,對中國制造來說,未來我們要做好這樣幾件事情,一是設法繞開歐美等國的圍追堵截,盡量保住中國制造在規模上的壓倒性優勢;二是持續做強和升級中國制造,逐步蠶食歐美日制造在高端領域的優勢;三是,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要設法把根(核心技術)留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