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現代管理理論引入中國以來,幾乎所有的企業和人們都非常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目標”!
幾乎所有的管理要求都是強調如何堅定目標,并盡最大努力去完成。
可真的所有目標都是盡力就能完成的嗎?
《送給加西亞的信》真的在職場中適合嗎?
老胡不認為一股作氣,不顧一切地去完成目標就一定是件好事!
有時候,面對暫時無法完成的目標,如何有策略地暫時放棄,反而是管理能力和職場智慧的體現。
但不同的人,同樣面對“放棄”,卻是那么的不同,這里面有你對待要求、對待自我突破、克服困難的信念等方面的體現。
老胡聽說過一個故事,和今天的主題非常貼切,分享給大家:
一個著名的古剎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身邊總是圍繞著一幫虔誠的弟子。有一天,他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弟子們匆匆領命而去。待得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人人目瞪口呆,只見洪水夾雜著大小泥石從山上奔瀉而下,河水猛漲,異常湍急,平時渡河的小橋早已不知所蹤。看來今天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弟子們想到沒有完成師傅的要求, 都垂頭喪氣地走了回去,埋頭在師傅面前不敢說話。唯獨一個小和尚毫不氣餒,與師傅坦然相對。問其故,小和尚卻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說:“因為過不了河,打不了柴,但我看見河邊有棵蘋果樹,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請師傅享用。”
若干年后,這位小和尚成了老和尚的衣缽傳人。
這個故事并非告訴我們小和尚在拍老和尚的馬屁,或者刻意討好老和尚。而是有更深層次的緣由需要我們去體會。
世上總有走不完的路,也總有過不了的河。
遇到過不了的河而掉頭回來,也是一種策略。
但真正富有智慧的人卻還要在河邊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摘下一個“蘋果”。
當情況已經變的很糟糕時,卻能放開思想去尋找變的更好的方法和事情,這才是面對放棄的正確態度。歷覽古今,抱定這樣一種工作和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實現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
因此,老胡所講的,你如何面對“放棄”二字,之所以決定了你的職場發展,是因為:
有的人的放棄,是徹底放棄,腦袋里沒有那根思考的筋,讓干什么就干什么,看似有行動力,卻缺乏思考能力。行動的很快,放棄得也很快,沒有加分,也不圖減分,最終平平淡淡,一事無成。
而有的人,明白當事情已經變的如此糟糕時,當目前的自己無法逆轉時,思考的馬達在頭腦中卻是拼命的運轉,能否在現在的情況下,有那么一點變的更好? 這是一種要求,更是一種對自己、對他人的交待,是一種人生態度。
我們很多企業的目標設定是非常基于經驗主義和硬性分配的,缺乏動態調節能力和邏輯性,從設立目標的那一刻起,即使我們更多地強調執行力和敬業心,目標完成的概率也是不高的。
因為任何一個目標在寫出來的那一刻,只能叫做“假設”!
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要去把這些“假設”變得真實,變成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或者提升實現的概率。
在將“假設”變得真實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坎、繞不過的困難,這時候的應對思維才是真正的考驗。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一種態度和精神,可以景仰。但現在的職場中,我們更需要的是“有勇有謀”,而非“有勇無謀”。
面對看似無可奈何、明確要放棄的狀況時,比別人多做一點點,會決定你的職場能走多遠!
最后再用一個小小的案例來說明這一篇玄玄的胡言非語吧。
華為曾經花了很大的力氣來突破俄羅斯市場,始終無功而返,面對我們的大型通信設備,俄羅斯人嗤之以鼻,毫不感冒。在即將放棄之時,一個小到微不足道的訂單需求來了,可能在其他企業看來,這個小訂單更像是一份羞辱,是拒絕了你再給你的刀口上撒把鹽的行為,這一定會讓你拂袖而去,還談何服務?因為它僅僅是21美金,一個小小的路由器!但華為的兄弟們卻把它當作了莫大的鼓舞,用了最大的熱情來響應這21美金的訂單。時至今日,華為在俄羅斯已經得到了上億個21美金!
老胡忠告:你怎么面對放棄,比你順利達成目標,還要更重要!
作者:胡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