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一個朋友的故事:
朋友在一家創業公司當開發,團隊只有4個人,工資都不高,年前一起和老板商量,說能不能每人加薪500,老板安撫了一下,說現在經濟情況不好,賺了錢就給大家加薪。
結果,朋友出去轉了一圈,找了個工資多4000的工作,立馬就跳槽了。
剩下3個人不干了,紛紛出去找工作,也找到了比之前多4000的工作,準備離職。
老板一下子慌了,連忙答應加薪,每人漲4000,但只有一個人愿意留下來,其余2個人都走了。
沒辦法,老板只能再請兩個新人回來,估計價格也不低。
我朋友和我說起這事時,一臉幸災樂禍:
“原本花500就能解決的事情,現在要花上4000,活該。”
寧可1萬月薪請新人,也不肯給5年老員工加薪,這是不少公司都存在的問題。
拒絕給老員工加薪時,估計老板們還沾沾自喜,覺得自己賺到了,殊不知這樣只是給公司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①
老板也有苦衷?
他們給出了3個理由
老員工被壓榨、新員工拿高薪的故事,在生活中絕不少見。
有個朋友一畢業就加入之前的公司,兢兢業業做了3年,月薪5500,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月薪1萬。
他覺得自己在公司做得還不錯,所以跑去和老板談,說只要漲薪到8000,他就愿意留下來。
誰知道老板一口回絕了,還在話中有意無意地暗示,隨便走,他隨時能找到合適的新人。
他非常失望,接受了新公司的offer,后來才知道,前公司請了新人填補他的空缺,月薪1.2萬。
他就想不明白了,怎么老板愿意花1.2萬找個新人,就不肯給自己月薪5500的加點工資?
有老板曾經哭訴:這不怪我,我也是有苦衷的!
1、不敢開先例,怕老員工們跟風
老板不怕給你一個人加薪,但害怕給一群人加薪,如果大家都跑來加薪,自己又要多掏一筆錢,心里也不舍得。
既然這樣,還不如先給你畫畫大餅,把你安撫下來再說。
2、鯰魚效應
有些老板覺得,公司老員工太多,大家都沒了干勁,所以需要新員工的加入,激發老員工的創造力和拼搏力。
這就像往生性安靜的沙丁魚里面加入鯰魚一樣,讓大家多點活力。
3、物價漲了,高工資才能招到新人
有些老板會解釋,新人高工資,也是無奈,因為現在物價不比幾年前了,要高工資才能招到新人,所以才會比老員工的工資高。
②
不加工資就算了,
怎么你還有理了?
以上幾條原因,站在老板的角度,看起來很有道理,但細細一想,全部經不起推敲。
老實說,會說出這些理由的老板,可以說是目光短淺,或者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趕走老員工,請一個新員工,成本到底有多高?
《財富》雜志算了一筆人力成本賬:
“一個員工跳槽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是離職人員工資的93%到200%;
一個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需要2個月的招聘期,3個月的適應期,6個月的融入期;
此外,企業招新員工所花費的招聘費,相當于一個員工4個月工資;
即便如此,企業招聘一個新員工,依然存在超過40%的失敗率。”
簡單來說,老員工離職,需要重新招人,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找到的人不僅工資高,還不一定合適!
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干脆給老員工加點工資,然后讓他安心工作,這不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嗎?
你說怕老員工集體要求加薪,公司受不了。但你想想,不加薪,員工就離開,在新公司拿到高額薪水,回頭和留守的員工聊一聊,你猜會發生什么事?
留守的老員工們會覺得,原先那個誰誰誰,能力不比我強,跳槽就拿到了翻倍工資,那我還留在這里干嘛?
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最后就不是一個人離職,而是大部分人離職了,公司還要不要開了?
有個資深HR說得好:核心員工的離職,不亞于一場人事地震。
二、老員工活力不夠,真的只是因為懈怠了?
不少老板發現公司活力不夠了,立馬下判斷是老員工懈怠了,于是想招新人來刺激一下老員工。
問題是,這是老員工懈怠了,還是公司的制度、氛圍出了問題?
一朋友開公司,剛開始員工干勁很足,后來慢慢懈怠下來,公司業績也在下滑:
他沒有立刻把責任推到員工身上,而是開始思考,這到底發生了什么?
為此,他一個個找來員工,與之深入交談,再在日常工作中仔細觀察,最后發現幾點原因:
一是公司結構不合理,員工之間分工不夠明確,溝通成本很高,之前還能靠熱情撐著,現在大家撐不下去了;
二是創業時許下的獎勵沒有發到位,員工心里有意見;
三是所從事的行業有起伏,員工覺得不安心。
找到了原因,他連忙對癥下藥:修改公司架構,明晰人員權責;補發獎勵;定期給員工交流行業消息,給員工打氣...
這樣下來,員工的士氣慢慢恢復,公司也慢慢振作起來。
可以看出,員工們士氣低落,和“新”、“老”并無多大關系,公司架構不合理、工作內容僵化,也有很大一部分責任。
如果制度的問題不解決,哪怕再招入多少新員工,恐怕也是于事無補,反而會進一步打擊老員工的士氣。
三、新員工一定比老員工好?
這個問題,讓馬云來回答最合適,因為他曾在這上面狠狠摔過一跤。
創立阿里兩年后,馬云曾在一次演講中告訴“18羅漢”,別想著靠資歷任高職!
“你們只能做個連長、排長,團級以上干部得另請高明。”
他不僅這么說,也這么做了。2006年前后,一大批國際級人才被引進阿里巴巴。
衛哲、吳偉倫、曾鳴、謝文、崔仁輔、黃若、武衛等...但這些人除了曾鳴外,現在早已離開阿里。
2014年阿里在美國上市,當年的18羅漢有7位被寫進合伙人名單。
馬云后來在演講中回憶:真沒想到,10年以后,我們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他小瞧了自己,也小瞧了當年和自己一起成長起來的老員工。
恕我坦白,寧愿花高薪請新員工,也不愿給老員工加工資的老板,不是蠢就是壞。
所謂壞,就是有些老板就愛裝傻充楞,他知道員工做得很出色,公司給到的工資確實配不上他的能力,但既然員工不提,他也樂得裝沒看到。
一旦員工提了,他就開始哭窮,最后勉為其難加一點,能把人哄住就得了。
所謂蠢,就是有些老板,把員工只當做一枚棋子,總覺得中國那么多人,要找到人干活再容易不過,老員工想加工資就是**,要走就走,另外再招人就算了。
這樣的結果往往是什么?老員工走了,業務沒人管,只能花大價錢重新招人,新人價格貴不說,還需要磨合,一時半會也不能上手,業務也耽誤了。
時間成本、機會成本、試錯成本、磨合成本...這些加起來,難道還比不上給老員工加幾千塊工資嗎?
目光短淺至此,不是蠢又是什么?
③
離開不是為了錢
而是咽不下這口氣!
我曾和不少有過跳槽經歷的朋友聊過,他們都在原公司待了很長時間,其中有一個甚至待了5年。
他們說起跳槽的事情,都對原公司一肚子火:
“我不是在乎這一千幾百塊錢,我就是咽不下這口氣!”
其實,老員工心里也是有一桿秤的,不是說新員工拿著高工資,他們就一定會不開心。
如果新來的員工,學歷高能力強資源多,能夠一手撐起一個團隊,業績一流,那么即便賺得比老員工再多,恐怕大家也沒話可說,誰讓別人有本事?
不僅不會說閑話,老員工們沒準還會趕緊過去抱大腿,跟著有能力的人才有肉吃!
再說,如果自己也沒什么能力,每天混日子,哪里好意思嫉妒別人拿高工資?
問題是,如果新來的員工才剛畢業,學歷比你低,崗位比你低,什么都不懂,需要你手把手教他,工資卻比你高,你心里會是什么滋味?
你在公司待了那么長時間,每天勤懇工作,從不偷懶,下班后也在想辦法提升自己,結果到頭來,自己想加個幾百塊都被老板拒絕,那些新人一進公司就拿著遠高于自己的工資。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憑什么?”
張小龍帶隊做出了微信,讓騰訊拿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船票”;
姚曉光做出的《王者榮耀》,讓騰訊營收一路攀升,馬化騰成為首富;
更不用說阿里的“18羅漢”,蔡崇信、彭蕾等人,頂起了阿里集團的半邊天。
張小龍、姚曉光、18羅漢...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才有了今天的騰訊和阿里。
萬科郁亮說得更直接:人才,是萬科的唯一資本。
“寧愿月薪1萬招新人,卻不愿給月薪5千的老人漲薪”,大概有兩種心態造成這種情況:一種是“管理者的短視”,另一種是“管理者的愚蠢”,這類老板的格局有限,所謂貪小便宜吃大虧,往往有一個永遠都突破不了的天花板,死不了,但永遠也無法再壯大,發不了大財。
告訴我,是不是光看見標題就已經想痛哭一場了?
Fine,請姑娘們留下聯系方式,等我買好紙巾過去好好安慰安慰你。
細究起來,這種毫無邏輯的“管理陷阱”卻普遍存在。
“想加薪,跳槽啊!” 這句話并不是無端在Office里面流行起來的,這其中經常為公司的管理者所忽略的一點就在于:
有相當一部分人,跳槽并不是因為新公司給的待遇非常高,而恰恰是因為原公司給的待遇太!低!了!
一名老員工在公司勤勤懇懇干了三年,客戶熟悉,業務熟練,考核B+,但三年來月薪只從4千漲到5千。這位老員工又要租房又要吃飯又要談戀愛,還要買上幾本《這個世界不欠你》,這么低的工資實在捉襟見肘,于是和老板提出希望漲薪。
老板說,市場大環境不好你是知道的,公司現在業務不好做你是知道的,你的業績還沒有上A你是知道的,好好干,業績達標了年底肯定給你漲,你是公司老骨干了,相信我,我不會虧待你,以后期權池里面,肯定有你的名字……
老員工走出辦公室買了個表,然后就跳槽了,新公司開出的薪水是月薪1萬2,年底雙薪。
原公司的老板這才慌了神,一大攤子事沒人接手,趕緊讓HR招人,左挑右選,每天看到“期望薪資”一欄上面的數字就暗自吐槽:“怎么現在的人都要這么高的工資”?
但業務不等人啊,最后月薪1萬好不容易招來了個新人,干了不到三天老板就有點受不了要崩潰了——怎么啥啥都不會,啥啥都不如以前那個啊?但業務不等人啊, 還不能發火怕人辭職,于是只能每天耐心地教,然后心里默默后悔:
“我怎么就這么蠢呢?寧愿月薪1萬招新人,卻不愿給月薪5千的老人漲薪”。
這兩天看《騰訊傳》,其中有個小細節引發了我很多思考——馬化騰在騰訊創辦不久后,就向早起的核心員工承諾了期權。
后來騰訊準備上市,那個時候,中國互聯網企業是最熱衷于在美股上市,登陸納斯達克,是無數互聯網創業者孜孜以求的夢想。
但馬化騰最終選擇了在香港上市,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承諾給員工的期權,他想以較低的價格在上市前完成購買,這對員工最有利,不過美國資本市場是排斥這么做的,但在香港是被允許和普遍認可的。
最終,馬化騰選擇了在香港上市。現在,騰訊創始團隊里,如今隨便拿出一個人,身價都是幾十上百億。
你不能光眼紅人家首富的座位,卻看不見小馬哥該有的作為和格局——請高度注意我的用詞
是“該有的作為”,而不是“慷慨”,因為那本來就是人家應得的。
牛掰如騰訊,定非馬化騰一人之功,江山是大家打下來的,吃肉的時候,不能只給人家喝湯。
預先取之,必先予之,所謂“舍得”之道,懂得的人數以億計,真正能踐行的,卻是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