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管理者,每天總是避免不了要做許多大大小小的決策,有時候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就會左右一個任務的成敗。對于管理者而言,在做決策時要注意哪些事項,才能成為聰明的決策者呢?
01
警惕“扁平化管理”陷阱
互聯網公司的一大好處似乎就是近乎消滅了層級,讓公司變平了。也有很多公司極力贊揚扁平化的好處,因為這種結構改變了信息傳導的路徑,讓信息能夠更加迅速且未被修飾地傳達出去,這種管理方式被稱為“扁平化管理”。
它與傳統的“金字塔式管理”的差別,我們可以看一下圖片,以便更好地理解:
扁平化管理

金字塔式管理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前者決策速度快、效率高,也能更快速地應對外界變化;而后者需要經過的層級較多,決策效率相對較低。
于是,很多公司盲目地開始實行扁平化,最常見的形式即:全公司從上到CEO,下到執行員工,不管跨不跨部門,只要項目有交集,都要拉在一個大群里討論,美其名曰公司實行的是“扁平化管理”。
然而,這種方式對企業而言其實是危險的。
作為管理者,本該高瞻遠矚,站在上層思考公司的發展和管理問題。而這種“一鍋燉”式的扁平溝通方式,將管理者的視角拉低到跟執行人員同一水平線。很多事情本來站在公司角度并非緊急到火燒眉毛,但是當它頻繁地出現在管理者眼前時,就造成了一種“這事很緊急、很重要”的錯覺,從而導致管理者因一葉障目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種現象,我稱之為“扁平化陷阱”。
這樣的扁平化,效率是很低的,且因為信息沒有篩選和歸類,很容易就蒙蔽管理者,忽視了真正應該看到和解決的問題,不但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給公司帶來不利影響。
所以,真正的扁平化管理,核心在于精簡溝通環節及高效反饋,并非沒有層級。
02
警惕“管中窺豹”思維
“管中窺豹”,顧名思義是指看問題不全面,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在公司里,身為管理者,最忌“管中窺豹”的思維。如果不能從整體上把握和思考問題,容易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很多人在管理過程中卻往往容易忽視。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事例:
某公司新招了一個網站運營負責人。他發現網站的導航欄不夠精簡,影響客戶體驗,于是跟上級主管要求改版導航欄,并且給出了一份自己做的規劃,相當于全部改版。
主管沒有直接答復,而是問:“你知道我們公司是靠什么盈利的嗎?”
他一愣,小心翼翼地回答:“廣告費?”
“對。廣告費是怎么來的?是根據用戶瀏覽量來計算的。我們每天有80%的用戶來自搜索引擎導流,你這樣大改版,用戶看起來是清爽了,但是會讓搜索引擎無法認出我們的網站,而當成一個新網站進行收錄,這樣勢必會導致網站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下降,進而影響每天涌入的用戶量,降低廣告收入。”
主管接著說:“你現在看到的導航欄雖然不美,但是我們平衡了用戶體驗、SEO、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得到的最優結果”。
在上面這個故事中,運營負責人就是犯了一個“管中窺豹”的錯誤,在提需求時僅考慮到了用戶體驗這個影響因素。但是,作為一個管理者,在做決策時,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始終從整體來考慮,把整體放在第一位,不讓任何部分的東西凌駕于整體之上,這就需要管理者有系統思考的能力。
關于系統思考,借用施樂公司前任主席戴維·麥克姆斯的一句話:“我們關注世界的角度應該是通過廣角鏡,而非望遠鏡,由此你能觀察到你的行動是如何與其他領域的活動相互聯系的。”
系統思考告訴我們該如何過日子,如何做選擇,以及如何思考這個世界。
03
警惕“群體智慧”的泥潭
有個成語叫“眾口難調”,放在管理場景里也是適用的,因為似乎沒有一種決策能夠讓所有人都滿意。然而要知道,管理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調眾口,而是要讓任務完成,項目成功,企業盈利。
管理者一定要有“聽取各方建議,但能獨立做決定”的能力。通常情況下,由眾人做出的決策并非真正正確有效的決策,而是經過各方利益相關者博弈、相互平衡后的決定,是一種妥協的結果。
所謂“妥協的結果”是指,我也覺得不滿意,你也覺得不滿意,他也覺得不滿意,但是沒辦法,這個方案雖然不是最優的,但每一方的利益都被照顧到了,因此是最好的選擇。
可真正的問題是,企業發展需要的是恰巧是那個不能讓各方都滿意的“最優方案”。因此,在關鍵時刻,信息不透明、未來和方向不確定的時候,管理者一定要做那個拍板決定的人,“我們就往這個方向走”,不能陷入“群體智慧”泥潭中。
只要團隊的心還在一起,即使某個決定是錯的,還是可以及時調轉方向,重新做出正確的決定。否則,項目可能永遠也無法開始,只能在不斷扯皮的爛泥塘里打滾。
管理者不要被那些所謂時髦的管理創新和概念所迷惑,一定要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制定管理方案。另外要知道,管理并沒有捷徑,做好目標設定、任務分解、檢查機制、成長體系等這些基本動作之后再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