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數字化項目時,要同時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快速響應”是連接兩者的一個重要橋梁: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特別是人機關系的改變,促進快速響應能力;而快速響應能力,又帶來巨大的價值。這樣,就可以把技術邏輯和經濟邏輯結合起來了。
從字面上看,快速響應強調的是提升行動的速度。但快速響應不是蠻干。以正確、合適的方式響應,是“快速響應”的前提。企業推進快速響應時,信息的及時、準確和完備性往往會得到顯著的提高。這就為科學決策奠定了基礎,從而讓快速響應的效果是“又快又好”。所以,“快”的意義并不僅僅限于提高決策或行動的速度,而是會帶來其他的好處,包括質量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市場的擴大、價格的溢價等。
“智能制造”在英語中對應兩種表述:Smart Manufacture 和Intelligence Manufacture。Smart強調效果,即快速響應企業內部和外部的變化;Intelligence強調的是方法,即AI技術的應用。一般來說,企業關心的是效果而不是方法。所以,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工作往往對應“Smart Manufacture”的內容。同樣,先進制造企業曾經力推管理與控制的融合,本質上也是促進管理工作的快速響應。
理解快速響應及其帶動作用,可以從反面來分析問題:什么因素影響了響應速度?我們可以按照控制論的理論體系,來分析這個問題
控制論的核心思想可以歸納為信息感知、決策和執行三者的統一。面對自動化問題時,三者統一的目的更多地體現為代替人類操作機器;當我們面對信息化、智能化問題時,三者統一的目的則是快速響應。
從執行往前推:執行慢的原因,是沒有接受到決策的指令;決策慢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沒有觸發決策的相關信息,也可能是決策是缺乏必要的知識、資源和其他相關信息。
推進快速響應要有工程思維。工程思維強調以終為始、通盤考慮。但解決問題的過程,總是一步步走的。推進快速響應時,首先要解決“觸發”能力問題;其次,是盡量為科學決策準備好必要的信息、知識、資源和機制。
“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有些人或許感覺不到快速響應的重要性。在筆者看來,要從更大、更長的視野看問題:信息通信技術提供了快速響應的技術可能性。這時,總會有一些先行者首先邁出第一步。先進企業成功以后,落后企業的競爭壓力會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快速響應的需求,會拉動“供給側”的改變。這時,會有些企業站出來,去滿足其他企業對信息、知識和資源的需求。比如,提供可以共享的資源、信息對接的平臺等。這時,企業推進快速響應的外部條件也會越來越好,企業的生態環境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數字化轉型直接推動的是數字化技術,間接改變的是產業的生態。
“世界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